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张文  夏迎静  杨明文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32):4114-4119
背景 目前喉罩全麻是小儿斜疝手术最主要的麻醉方式,但由于手术刺激、麻醉操作及吸入性麻醉药物、术后疼痛等诸多原因会造成患儿特异性细胞免疫状态,全麻无法有效地抑制机体应激反应。骶管阻滞能够阻断手术部位传入神经冲动,骶管阻滞复合喉罩全麻可更好地维护小儿免疫功能稳态;腹横肌(TAP)阻滞复合喉罩全麻也被证实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并且可以显著降低静脉镇痛药物的使用量,提升手术的安全性。但目前两种复合麻醉手段在小儿斜疝手术治疗中的应用较少。目的 探讨骶管阻滞或TAP阻滞复合喉罩全麻对腹腔镜下斜疝手术患儿应激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行腹腔镜下手术治疗的斜疝患儿9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30例,仅行七氟醚吸入喉罩全麻)、B组(30例,行骶管阻滞复合喉罩全麻)、C组(30例,行TAP阻滞复合喉罩全麻),记录3组患儿喉罩放置前(T0)、建立气腹后即刻(T1)、拔除喉罩后5 min(T2)时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去甲肾上腺素(NA)、皮质醇(COR)及血糖(GLU),记录术前,术后2、12、24 h时CD3+、CD4+、CD8+、CD4+/CD8+,以及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量化评分(PAED)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儿T1、T2时DBP、SBP、MAP、HR、SpO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C组患儿T1、T2时DBP、SBP、MAP、HR低于A组,SpO2高于A组(P<0.05)。A组患儿T1、T2时DBP、SBP、MAP、HR高于T0时,SpO2低于T0时(P<0.05);B组患儿T1、T2时SBP低于T0时,T0时MAP高于T1时、低于T2时,T1时MAP低于T2时(P<0.05);C组患儿T1、T2时SBP低于T0时,T0时MAP高于T1时、低于T2时,T1时MAP低于T2时,T0时HR高于T1时、低于T2时,T1时HR低于T2时,T1时SpO2低于T0、T2时(P<0.05)。3组患儿T1、T2时NA、COR、GLU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患儿T1、T2时NA、COR、GLU高于B、C组,B组患儿T1、T2时NA、COR、GLU低于C组(P<0.05)。A组患儿T1、T2时NA、COR、GLU高于T0时(P<0.05);B组患儿T1、T2时NA低于T0时、GLU高于T0时(P<0.05);C组患儿T1、T2时COR、GLU高于T0时(P<0.05)。3组患儿术后12 h CD3+、CD4+、CD4+/CD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患儿术后12 h CD3+、CD4+、CD4+/CD8+低于B组,CD3+、CD4+低于C组(P<0.05)。各组患儿术后12 h、术后24 h CD3+、CD4+、CD4+/CD8+低于术前,术后2 h CD3+低于术前(P<0.05);A组患儿术后2 h CD4+、CD4+/CD8+低于术前(P<0.05)。A组患儿PAED高于B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B、C组(P<0.05)。结论 斜疝患儿行腹腔镜下手术治疗时采用骶管阻滞复合喉罩全麻可有效减轻机体应激反应,对患儿免疫功能影响较低,是腹腔镜下手术治疗患儿较好的麻醉手段。  相似文献   
2.
通过观察单腔气管导管用于儿童单肺通气(OLV)的应用,探讨其在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14例行胸科手术患儿,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后,将单腔气管导管在纤维支气管镜(φ:2.8mm)引导下置入健侧主支气管,并经听诊后确定封堵效果。观察单肺通气前(T1),单肺通气5mim后(T2),单肺通气结束前(T3),单肺通气结束后(T4)的心率HR、血压BP、Sp O2、动脉血气分析、气道压力(PAW)变化。结果:左侧单肺通气5例,右侧单肺通气9例,单肺通气时间40~210mim。全组病例Pa O2:T2较T1明显下降(204±102.2),T3持续小幅下降(202.9±112.3);T4基本恢复至单肺通气前水平(393.6±88.3)。Pa CO2:T2上升(36±4.8),T3持续升高(39.6±5.2),T4降至术前水平(36±5.1);PAW:T2升高(22±2.9),T3维持较高水平(21.4±2.3),T4恢复术前水平(17.9±1.9)。全组病例p H值各时间点数据无明显变化。结论:单腔气管导管能够安全的用于儿童的单肺通气。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和比较长时间(2 h)保护性单肺通气策略(P-OLV)与压力控制双肺通气模式(PC-DLV)对新生儿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因先天性食管闭锁(CEA)行食管重建术的新生儿60例,男34例,女26例,日龄28 d, CEAⅢa或Ⅲb型。按术中通气管理模式分为两组:P-OLV组(n=28)和PC-DLV组(n=32)。P-OLV组外科操作过程中采用P-OLV,麻醉诱导后和外科手术结束采用PC-DLV;PC-DLV组麻醉诱导后至手术结束全程采用PC-DLV。收集并整理手术时间和麻醉时间,以及患儿术中双肺通气15 min(T_0)、手术开始30 min(T_1)、手术开始120 min(T_2)、手术结束即刻(T_3)的PaO_2、PaCO_2、吸气峰压(PIP)、肺动态顺应性(Cdyn)。收集并整理患儿术后康复指标:术后肺损伤情况,术后呼吸机撤机时间、初次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中通气模式与术后康复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PC-DLV组比较,P-OLV组手术时间和麻醉时间明显缩短(P0.05),T_1和T_2时PaO_2明显升高(P0.05)、PaCO_2明显降低(P0.05)。T_0—T_3时两组PIP、Cdy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撤机时间、初次进食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通气模式与术后CRP浓度、术后撤机时间、初次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在新生儿食管重建术中,长时间(2 h)P-OLV与PC-DLV通气模式对术后康复指标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正患儿,女,6岁,20kg,术前诊断"室间隔缺损,轻度肺高压"。心脏彩超:室间隔缺损0.96cm,左向右分流4.2m/s,EF 72%,心功能Ⅱ级,余检查无明显异常。既往史:3年前外院行"右侧腹股沟斜疝纠治术",用药不详;对尘螨、花粉过敏;鼻窦炎病史2年。拟全麻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无麻醉前用药,外周静脉置管后入手术室,常规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