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探讨新生儿的抚触最佳舒适度。方法从中山市博爱医院2007年2月至2008年1月在保健科抚触的婴儿中选择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采用国际标准按摩法对婴儿进行抚触,采用不同的抚触顺序后观察不同的抚触顺序的两组婴儿抚触反应及比较不同分娩方式对新生儿的新的抚触顺序即从脚到头的不同的耐受力。结果观察组婴儿更安静、舒适,很少出现惊恐不安的情绪,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阴道分娩的新生儿对新的抚触顺序有很好的耐受性,和剖宫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新的抚触顺序即从脚到头进行抚触,对婴儿有很大的好处,婴儿更舒适,应该在医院更多的推广。  相似文献   
2.
健康教育在产后访视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后保健对于母亲的健康和生存至关重要。产褥期或产后是分娩过程的一个整体部分,在此期产妇身体机能恢复的好坏关系到她们一生的健康与幸福[1 ] 。产后访视是住院分娩服务的延续,通过访视可以及时发现影响产妇及婴儿的不良习俗及健康问题,本文对83 6例住院分娩的产妇及婴儿进行42d内的跟踪随访,重点对产褥期母婴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及常见病进行调查,为产后跟踪服务提供科学依据。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 以2 0 0 2 -10~2 0 0 3 -0 5住院分娩(居住城区)的产妇为研究对象,共随访83 6例产妇和846例婴儿(9对双胎)。1·2 方法 制定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有效干预方法。方法以2010年10月-2010年12月在博爱医院儿童保健科经儿童饮食行为工具(IdentificationManagement of Feeding Difficulty,IMFeD)初筛为有饮食行为问题的70名1~5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干预组利用IMFeD工具进行综合的饮食行为干预,对照组沿用常规的喂养指导,4个月后评价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干预组在儿童饮食行为和抚养人喂养行为方面的改变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干预组体重增长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身高增长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利用IMFeD工具进行综合饮食行为干预可有效改善儿童饮食行为和抚养人喂养行为,促进儿童体重增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早产出生矫正胎龄4个月婴儿时骨密度情况。【方法】采用以色列Sunlight公司的定量超声仪Omnisense对108例婴儿进行胫骨超声速度(SOS)测量,其中A组早产儿组54例,B组足月儿组54例,测量时均采用CR探头。测量胫骨中端位置,探头沿着定位线移动来扫描测量部位,仪器自动显示测量SOS(单位:m/s)。【结果】早产儿SOS值平均为(-1.43士0.83)m/s,足月儿SOS值平均为(-0.55士0.92)m/s,早产儿SOS值显著低于足月儿(t=-2.434,P0.05)。【结论】早产出生矫正胎龄4个月婴儿的骨密度明显低于正常出生4个月婴儿的骨密度,应加强骨营养的供给。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幼儿园在园6岁儿童视力筛查结果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做好中山市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9年4—10月随机抽取中山市全市24个镇区243间幼儿园在园6岁儿童20327名,采用美国伟伦双目验光仪检查并分析筛查结果;对受检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儿童用眼卫生习惯,分析影响因素。结果异常检出率为11.8%,异常以散光(77.5%)为主,其次为近视(6.8%);城、镇儿童视力异常检出没有统计学差异(χ2=0.000,P0.05),男、女童视力异常检出也没有统计学差异(χ2=1.985,P0.05);电子屏幕时长、挑食习惯是儿童视力异常的影响因素(χ2=8.962;χ2=6.398,P0.05),参加课余兴趣班的儿童更易发生视力异常(OR=1.379,CI:1.124~1.692)。结论守护儿童眼健康需依托医疗机构、家庭配合,在保证儿童均衡饮食的前提下,做好健康用眼指导,避免用眼时间叠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家庭精神环境对3~6岁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影响,为今后儿童心理卫生保健服务工作和相应政策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Conners简明症状问卷和家庭环境量表,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中山市11个镇区66所幼儿园在读3~6岁儿童进行调查,通径分析探讨家庭精神环境对儿童行为总分的影响。结果:有14.05%的儿童存在行为问题,其中男童17.10%,女童10.50%(P<0.01);随年龄增长行为问题有所下降(3岁组15.60%,4岁组14.50%,5岁组13.10%;P<0.01)。10个家庭精神特征中,除了道德宗教观外,家庭精神特征都是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共同影响行为总分,依照总通径系数的大小依次为矛盾性(0.146 7)、知识性(-0.146 2)、亲密度(-0.142 4)、组织性(-0.126 2)、娱乐性(-0.114 2)、情感表达(-0.089 4)、控制性(-0.055 5)、独立性(0.031 7)和成功性(0.010 1),其中直接作用最大的是矛盾性(0.1136)和知识性(-0.107 8)。结论:家庭精神环境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有影响,在进行儿童行为问题的筛查、诊断和干预时,必须重视家庭精神环境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小儿气质及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兼自愿的原则,将正常儿童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由医护人员和幼师直接干预训练及改善父母的认识、态度的方式来实施,对照组仅气质测评后作常规指导及体格检查。1年后对两组小儿进行气质、发育商的检测。结果:干预后两组小儿气质维度比较,3~4月组趋避性、适应性有显著意义(P<0.05)。5~11月组节律性、情绪本质,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趋避性、适应性、注意分散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11~15月组节律性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趋避性、反应强度、持久性差异有显著性(P<0.05)。干预组小儿在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能力、语言、社交行为5个方面的发育商均有显著提高,其中发育商、语言、精细运动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大运动、适应能力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干预可促使小儿气质向良性发展及促进幼儿的智能发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父母喂养行为与1~5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问卷、儿童饮食行为干预问卷(IMFeD)及自编父母喂养和营养行为问卷,调查广东省某市就诊于儿童保健门诊、儿童营养门诊的70名1~5岁具有饮食行为问题的儿童的社会人口学资料、饮食行为及喂养行为资料。 【结果】 喂养焦虑情绪(r=0.591)、不良喂养习惯(r=0.665)均与IMFeD总分呈正相关;喂养焦虑情绪(β=0.49)、不良喂养习惯(β=0.32)进入IMFeD总分的最终方程,是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喂养中情感交流(β=0.24)与前述两者一同进入了不良进食习惯得分的最终方程,是避免儿童不良进食习惯的保护因素。 【结论】 家庭不良喂养习惯、家长喂养焦虑情绪可能引发或增强儿童不良饮食行为问题,喂养时家长与儿童的情感交流能在一定程度上对避免和缓解儿童不良进食习惯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