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海南省市售蔬菜的烟碱类农药残留状况并进行膳食暴露评估。方法 2022年采集海南省18个市县市售7大类20个细类共122份蔬菜,测定蔬菜中10种烟碱类农药的残留,并对成人进行短期和长期膳食暴露评估。结果海南省市售122份蔬菜中烟碱类农药残留检出率为30.3%。检出烟碱类农药残留6种,其中检出率最高的噻虫嗪污染了4大类蔬菜和8个蔬菜细类,在1份豇豆样本中检出啶虫脒超过国家标准限值,其余121份蔬菜样本均在国家标准许可范围。噻虫啉、氯噻啉、哌虫啶和环氧虫啶4种农药未检出。7大类蔬菜烟碱类农药检出率的排序:茄果类>叶菜类>鳞茎类>瓜果类>鲜豆类>芸薹类>块茎类,其中茄果类检出率为60.0%,检出烟碱类农药5种,单份样本中最多检出烟碱类农药3种。菜豆、菠菜、芹菜、山药、西蓝花、茼蒿和甘蓝这7个细类蔬菜未检出烟碱类农药残留。18个市县中五指山市、东方市和海口市的蔬菜烟碱类农残检出率均>60.0%,临高县和三亚市未检出烟碱类农药残留。成人急性膳食暴露值为0.066 3%~29.7%,成人慢性膳食暴露值为0.431%~1.990%,累计暴露评估值为0...  相似文献   
2.
海南省南桥地区上山夜宿人群疟疾防治KAP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海南省高疟区上山夜宿人群的疟防知识、态度及行为(KAP),为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9年4月在南桥地区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定调查点,对有上山夜宿居民疟疾防治、态度及行为进行个案问卷调查,结果采用统计分析。结果走访问卷调查上山夜宿人数257人,不了解疟疾者占12.8%(33/257),不知道疟疾传播途径者占43.6%(112/257)。通过对疟防知识掌握程度打分,进行分层(好、中、差),发现好、中和差层人群上山住宿使用蚊帐者分别为68.2%、25.7%和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山夜宿人群的疟防知识与其年龄和文化程度有关(P〈0.01)。结论海南省南桥地区上山夜宿人群疟防态度和行为与其掌握的疟防知识多少有关,在高疟区反复开展疟防宣传教育工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海南省上山夜宿人群防治疟疾的健康行为现状及知识需求。为更好的提出有针对性的IEC/BCC方案提供理论依据(IEC,Information Education Communication;BCC,Behavior Change Communication)。方法以分群选定调查点,开展居民个案调查,同时开展小组讨论,对调查问卷和小组讨论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走访调查上山夜宿人数为259人,在山上夜宿5晚以上的有248人(96%),采取了防蚊措施有247人(95.37%),在山上通过电视得到过有关健康教育媒体信息的只有14人(5.41%)。结论针对上山夜宿人群的健康教育方向及形式不符合村民实际需求,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海南省东方市上山人群疟疾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KAP)情况,为相关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择东方市2008-2010年疟疾发病较多且历年上山人群较多的农场和乡镇各1个,对上山人群进行疟疾相关KAP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379人,年龄16~50岁,青壮年占73.88%,均为黎族,其中男性181人,占47.76%,女性198人,占52.24%,平时交流用海南语6人,占1.58%,黎族语373人,占98.42%;知晓疟疾传播途径人员占77.84%,知晓疟疾症状人员占84.17%;上山过夜不防蚊咬占62.90%;不同文化水平组间知晓疟疾主要症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25,P=0.662),知晓疟疾传播途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63,P<0.001)。结论东方市上山人群对疟疾的预防重视程度不足,缺乏良好的疟防态度及行为,控制和改变上山人群的危险因素及行为应为以后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海南文昌某三甲医院血培养分离菌的分布特征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医院感染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文昌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门/急诊及住院患者血培养分离菌标本,依照2018年版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标准,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血培养分离菌的分布情况及菌株耐药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2 995份血培养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2115株,阳性率6.41%,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132株(53.52%),革兰阳性菌930株(43.97%),真菌53株(2.51%)。前五位分离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31.21%)、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0.38%)、肺炎克雷伯菌(11.77%)、化脓链球菌(6.48%)和金黄色葡萄球菌(6.38%)。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9.30%,未发现对利奈唑胺及万古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分别为22.56%和12.82%,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β lactamase,ESBL)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21.14%和12.18%,不产ESBL的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和厄他培南的平均耐药率分别为0.60%和0.21%;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平均耐药率分别为5.26%和7.69%,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平均耐药率为7.41%。3年的多重耐药检出率平均值为5.58%,其中大肠埃希菌的多重耐药检出率最高,达13.18%。结论 本院血培养分离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少部分细菌未见耐药现象,大部分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且多重耐药的检出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及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海南省2018—2021年市售贝类进行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PSP)检测,以此了解海南省市售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污染状况。方法 对2018—2021年海南省13个市(县)常售7种贝类中10种PSP:石房蛤毒素(saxitoxin, STX)、新石房蛤毒素(neosaxitoxin, neoSTX)、漆沟藻毒素1(gonyautoxins 1, GTX1)、漆沟藻毒素2(gonyautoxins 2, GTX2)、漆沟藻毒素3(gonyautoxins 3, GTX3)、漆沟藻毒素4(gonyautoxins 4, GTX4)、漆沟藻毒素5(gonyautoxins 5, GTX5)、脱氧甲酰基类石房蛤毒素(decarbamoylsaxitoxin, dcSTX)、脱氧藤沟藻毒素2(decarbamoylgonyau toxins 2, dcGTX2)、脱氧藤沟藻毒素3(decarbamoylgonyau toxins 3, dcGTX3)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 360份贝类中PSP检出率为10.3%。其中STX检出率最高为5...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多杀菌素不同剂型Natular G30(颗粒剂)和Natular T30(片剂)在大型野外模拟水稻田小区中控制三带喙库蚊幼虫的效果。方法选择海口市美兰区灵山镇作为研究现场,利用牛帐诱法采集三带喙库蚊饱血成蚊,带回实验室蚊种复核鉴定,待其产卵孵化出幼虫后,释放于现场模拟稻田的人造小区中。实验小区(n=25)施洒Natular G30和Natular T30,对照小区(n=12)不施洒杀虫剂。定期记录实验前后各小区蚊幼及蛹的数量,计算减退率。试验前,记录实验小区内相关水质指标,如pH、温度、总固体含量、盐度、溶解氧含量等。利用SPSS17.0和Excel2007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Natular T30处理后第1天三带喙库蚊大龄幼虫减退率为10.14%,处理后2周内三带喙库蚊大龄幼虫及蛹减退率均低于80%。Natular G30处理24 d后三带喙库蚊大龄幼虫减退率达到70.06%。结论在大型野外试验中,多杀菌素Natular G30较Natular T30对三带喙库蚊控制持效期长。  相似文献   
8.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人兽共患的食源性寄生虫病.近年来由于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福寿螺、褐云玛瑙螺在中国南方地区大量繁殖,加上居民猎奇进食鲜活的螺肉等食品,导致广州管圆线虫病近20年来相继在中国各地不断暴发或散发流行[1-3].为了解海南省居民感染广州管圆线虫情况,于2009年6-9月,对居民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掌握海南省城区蚊虫种群分布、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为蚊媒相关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2年1—12月采用夜间灯诱法在海南省18个市(县)城区开展逐月监测。结果海南省城区蚊虫种类较为丰富,共捕获40448只,隶属4属10种,以致倦库蚊(46.88%)为优势蚊种,全年监测成蚊密度为1.17~4.86只/(h·灯),平均密度为2.82只/(h·灯),蚊虫的季节消长曲线呈单峰型,高峰出现在4—5月。结论初步掌握了海南省城区蚊虫种群分布、密度、季节消长等情况,为进一步开展系统监测、蚊虫防治和蚊媒疾病预防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海南省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和终末宿主感染情况,为今后开展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方位结合水系分布随机抽取5个调查点,采用"肺检法",结合"匀浆法",检测中间宿主以查找广州管圆线虫三期幼虫,终末宿主鼠类剖检取心、肺直接撕碎查找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结果]5个调查点共检测中间宿主1652只,平均感染率为21.09%(347/1652)。其中福寿螺感染率最高为琼中17.7%(20/113),最低为海口市6.48%(7/108)。各调查点间感染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5.64,P﹥0.05)。褐云玛瑙螺的感染率较高为琼中30.00%(36/120)。最低为三亚市13.46%(14/104)。各调查点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7,0.01﹤P﹤0.05)。琼海市蛞蝓的感染率最高为65.45%,三亚市最低为3%(3/100)。各调查点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64,P﹤0.01)。共捕获鼠类3种124只,经解剖检查,褐家鼠和黄胸鼠感染率分别为12.79%(11/86)和8.82%(3/34),小家鼠未发现阳性。[结论]海南省为广州管圆线虫自然疫源地,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是主要的中间宿主,褐家鼠是主要的终末宿主,应加强健康教育和对中间宿主的监测,防止局部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