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4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53篇
耳鼻咽喉   10篇
儿科学   41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47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20篇
内科学   69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54篇
综合类   269篇
预防医学   109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90篇
中国医学   101篇
肿瘤学   3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一种经颞部矫正面中部老化征象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方法经颞部头皮切口在颞浅筋膜和颞深筋膜间剥离,下达颧弓,内达眶外侧缘。在颧弓上约2cm,平行颧弓切开颞深筋膜浅层约3cm,在颞深筋膜浅层下剥离至颧弓上缘进入骨膜下剥离。松解面中部。将已充分活动的面中部全层组织上提,缝合固定于颞深筋膜表面。结果自2000年以来,临床应用21例,术后效果满意,外观自然,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本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剥离层次深,耳前无切口,术后恢复快,效果自然,维持时间长的优点。选择合适的病例,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痘苗病毒寡核苷酸检测芯片的设计及研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对痘苗病毒进行寡核苷酸检测芯片的初步研究,为建立寡核苷酸芯片检测该类病毒提供初步研究依据。方法 根据痘苗病毒特异基因设计寡核苷酸探针,人工合成探针后制备寡核苷酸芯片。在病毒感染的不同阶段提取病毒样品DNA及阴性样品DNA,采用限制性显示技术标记,标记样品与芯片杂交后,用Agilent芯片扫描仪检测杂交结果。结果 芯片与病毒样品杂交有较强的杂交信号,而与阴性样品杂交除阳性探针外均无信号。结论 病毒样品与阴性样品杂交信号区别明显,在病毒感染的各个时段也都有明显的杂交信号,反映了寡核苷酸芯片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相似文献   
3.
凝血机制紊乱在SIRS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凝血机制紊乱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发展、恶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对SIRS时凝血系统紊乱的形成机制、在SIRS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对病情危重程度的预测价值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对SARS抗体动态水平的系统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应用化学发光光度分析法对SARS抗体(SARS-Ab)动态水平进行观察.方法对432例SARS病人在恢复期的不同阶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SARS病人的抗体检出率为94.0%(404/432).病人SARS-Ab在2,3,4周和2个月时,抗体检出平均光子数值为3.79,7.71,12.31和24.17;3~8个月SARS-Ab下降率分别为92.9%,83.3%,40.0%,26.7%,13.3%和7.0%.结论病人在患病初期,SARS-Ab呈上升趋势,3个月后逐渐下降,并能动态观察不同年龄组SARS-Ab的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贵州省龙里县20年燃煤污染型氟中毒(地氟病)防治效果,为今后地氟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资料回顾性方法,分析近20年来龙里县在防治地氟病工作中,开展流行病学凋查、国家投入为主改良炉灶降氟和开展健康教育干预防治地氟病3个阶段的监测结果。结果①煤、玉米和辣椒含氟量分别超过了900、200、400 mg/kg,水氟正常(<1 mg/L)。②以国家投入为主改良炉灶降氟效果明显好转,但诱发不少消极因素。③健康教育干预后村民防治地氟病知识知晓率和行为转变率增高,学生氟斑牙指数由原来的2.59下降为1.60,尿氟由原来的2.41 mg/L下降至1.45 mg/L。结论龙里县地氟病发生主要是村民不良健康生活习惯引起,以国家投入为主改良炉灶降氟收效甚微,开展健康教育干预是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防治地氟病投入少、见效快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非选择性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NG-硝基-L-精氨酸(L-NA)对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线粒体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改善急性肺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急性肺损伤组、L-NA治疗组,采用舌静脉注射脂多糖(LPS)复制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于大鼠急性肺损伤3h后给L-NA治疗3h,断头放血处死大鼠,迅速取出肺脏,匀浆器混匀后,低温差速离心法提取肺线粒体,测定线粒体总ATP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结构型一氧化氮合酶(cNOS)的活性,以及线粒体肿胀度、膜流动性和线粒体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含量;电镜观察大鼠肺线粒体超微结构的改变及治疗药对此改变的影响。结果: 在大鼠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后,肺脏组织中线粒体表现为肿胀、膜流动性降低,线粒体中的T-NOS和iNOS活性显著升高,线粒体NO生成明显增加,而cNOS活性无明显变化;线粒体总ATP酶、SOD、GSH-Px活性均明显下降,线粒体MDA含量明显升高。急性肺损伤3h给予L-NA治疗3h,与急性肺损伤组相比,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有所改变,NO生成显著下降,总ATP酶、SOD、GSH-Px活性均显著升高,MDA含量下降。电镜结果显示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后肺脏组织细胞水肿,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溶解、消失;L-NA能改善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引起的细胞水肿、线粒体肿胀和空泡化。结论: L-NA能明显抑制急性肺损伤后线粒体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减少NO生成,改善线粒体能量供应,增加线粒体抗氧化作用,从而减轻急性肺损伤。  相似文献   
7.
帕司烟肼介入凝胶体外抗结核活性及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帕司烟肼凝胶体外抗结核作用和支气管介入的安全性。方法 手工法、仪器法分别测定帕司烟肼及其凝胶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及家兔经支气管介入的安全性试验。结果 帕司烟肼凝胶对H37Rv标准株、牛型结核分枝杆菌、草分枝杆菌MIC值分别为0.1、0,1、0.4mg/L,MBC值分别为0,2、0.2和1.6mg/L;帕司烟肼凝胶与帕司烟肼单体MIC、MBC值无显著差异;动物实验表明该药应用安全。结论 帕司烟肼凝胶具有与帕司烟肼单体相同的抗结核菌药效,卡波姆基质不影响帕司烟肼的抗菌活性;以卡波姆为基质的帕司烟肼凝胶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8.
结核病临床分离株及痰标本中embB基因型的快速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快速测定结核病耐乙胺丁醇(EMB)分离株和痰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EMB耐药基因型的方法,以期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地化验结果。方法应用16S rDNA聚合酶链反应(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和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对11株耐EMB分离株和46例结核病痰标本进行分子菌种鉴定和embB基因突变的部位与性质分析。结果以结核分枝杆菌H37Rv标准株为对照,11株耐EMB分离株和46例临床痰标本经16S rDNA PCR-SSCP分析电泳图谱均与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相同;限制性内切酶NlaⅢ消化embB基因扩增产物显示,11株耐EMB分离株中4株(36.4%)不被NlaⅡ消化;46例结核病痰标本中10例(21.7%)不被NlaⅡ消化。结论部分结核分枝杆菌耐EMB是由于embB基因突变所致。采用PCR-SSCP和PCR-RFLP方法可直接快速测定结核病耐EMB分离株和痰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耐EMB基因型。  相似文献   
9.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远处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头颈肿瘤远处转移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532例头颈部原发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性别、年龄、临床分期、T分级、N分级、原发癌部位、原发癌浸润深度、原发癌病理分级、有无颈淋巴结转移、颈阳性淋巴结数目、颈淋巴结转移累及区域、颈阳性淋巴结破膜情况等临床病理因素,用)(2检验和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并用.Kaplan-Meier法对发生远隔部位转移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在532例头颈部原发鳞状细胞癌患者中,60例(11.3%)发生远处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P=0.0126)、T分级(P=0.0082)、原发癌部位(P=0.0011)、原发癌浸润深度(P=0,0005)、有无颈淋巴结转移(P=0.0057)、颈阳性淋巴结数目(P=0.0149)、颈淋巴结转移累及区域(P=0.0034)、颈阳性淋巴结破膜情况(P=0.0118)与发生远处转移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仅原发癌部位、原发癌浸润深度与发生远处转移明显相关。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显示60例发生远隔部位转移患者的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分别为51.7%、13.3%、6.5%。结论原发肿瘤部位和浸润深度是发生远处转移的共同决定性因素。而原发癌临床分期、T分级和有无颈淋巴结转移是头颈鳞癌远处转移的影响因素,但不是导致远处转移的初始和根本因素。喉癌、下咽癌以及原发癌侵犯肌肉、骨或软骨患者易发生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10.
伴虹膜异色的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体征 ,探讨伴有虹膜异色的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其预后。方法 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 3 9例 41只眼 ,男 2 5例 ,女 14例 ;年龄 2 8~ 5 4岁 (3 8 3± 10 3 3岁 )。观察眼压、KP、前房、虹膜、眼底及视野等。发作期每 3~ 7天复查一次 ,间歇期 3~ 6月复查一次。随诊时间 5月~ 10年。结果  3 9例 41眼青睫综合征患者中 ,2例系双眼患病 ;7例 7只眼先后出现青光眼视杯扩大及视野缺损 ,其中 5例伴轻度虹膜异色 ,1例伴有高度近视 ,另有 1例未见其它异常。 5例伴虹膜异色的患者除视杯扩大和视野缺损外 ,其中 1例后期眼压持续升高 ,并最终失明。结论 青睫综合征为一病因不明的复杂的眼部综合征 ,其过程及转归并非完全“良性” ,特别是同时伴有虹膜异色等其它眼部异常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