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医患关系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化解医患矛盾的良药,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在临床实习阶段加强实习医生与患者沟通能力的培养,对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临床教学中双向交流模式的方法及意义。方法科主任和带教老师定期与实习生交流。首先由带教老师向实习生提出要求,针对实习目的提出要求掌握的临床知识、技能、健康教育方式等。然后倾听实习生对要求的反馈,认为哪些是难点问题,还可以提出老师要求以外自己又希望学到的知识。科主任通过教与学的交流,制定出具有专科特点及适合实习生需求的临床教学计划。结果通过双向交流模式提高了临床实习生的求知欲、工作热情及综合素质。结论科主任、带教老师和实习生运用双向交流模式开展临床教学,既提高临床教学效果,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中顽固性心力衰竭(心衰)和严重的心律失常是其主要死亡原因.我们对本院收治的扩张型心肌病并心衰患者在强心、利尿治疗基础上加用硝酸甘油联合卡托普利治疗,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及分组选择2005 年6 月至2011 年6 月我院收治的DCM 并心衰患者82 例,均经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除外其他心肌病及克山病,除外感染、贫血、电解质紊乱、高血压病、肾炎、肺结核、急性肺栓塞等疾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冠状动脉支架内新生内膜增生的相关性,为其临床研究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2年12月175例入住心内科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根据病情均给予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且均于术后6个月再次行冠状动脉造影剂血管超声检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抗人巨细胞病毒IgG抗体进行测定,分析巨细胞病毒感染与新生内膜增生的相关性。结果 175例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患者中有85例患者抗人巨细胞病毒IgG抗体阳性,阳性率48.6%;抗人巨细胞病毒IgG抗体阳性患者术前、后最小腔内直径及术后腔径增大与阴性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阳性患者术后6个月最小腔内直径明显低于阴性患者,阳性患者术后6个月腔径减小明显低于阴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阳性患者再狭窄21例占24.7%,阴性患者再狭窄10例占11.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4,P<0.05)。结论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冠状动脉支架新生内膜增生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其可能增加内膜增生发生的风险,在临床工作中对于该类患者需要积极进行必要的干预措施,可能降低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人群中,急性冠脉事件发生的概率不同[1],在对其结果进行解析时发现,冠脉直径的不同是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之一.我们通过对本院行血管造影的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梗,AMI)、稳定型心绞痛及冠脉造影正常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拟了解急性心梗患者的冠状动脉直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N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及其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146例住院患者分为对照组51例和冠心病组95例。冠心病组根据临床表现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44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AMI)23例,根据Gensini积分法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定量评估,分为0~20分,20~40分和>40分3组。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免疫分析(CMIA)法测定血清NT-pro BNP浓度,采用免疫透析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结果 UAP组和AMI组血清NT-pro BNP、hs CR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和SAP组(P<0.05);AMI组LVEF值明显低于对照组、SAP组和UAP组(P<0.05);随着冠脉病变程度的增加,血清NT-pro BNP、hs CRP水平显著增高(P<0.05);血清NT-pro BNP浓度与LVEF呈负相关(r=-0.413,P=0.00),与hs CRP呈正相关(r=0.194,P=0.019),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242,P=0.018),与冠脉病变支数无相关(r=0.010,P=0.922)。结论血清N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与不同类型冠心病相关,同时也与冠脉病变程度相关,可以用于反映心肌受损程度,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和分析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