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结肠回肠反流与回肠黏膜结肠化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结肠回肠反流后回肠末端黏膜结肠化的机制.方法取SD大鼠60只,均为雄性,体重25¨3∞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末端回肠-盲肠侧侧吻合术或回肠末端手术缝线,2个月后处死动物并取组织进行观察.结果实验组术后一般状况良好.大体形态学观察:实验组回肠末端黏膜表现为绒毛萎缩、间距增宽、沟变浅、光滑性增强.病理组织学:实验组表现为黏膜绒毛萎缩、间距增宽、沟变浅、上皮细胞变短、杯状细胞增多.电镜观察:实验组可见绒毛变小、变短或脱落;微绒毛变短、分布不均匀;杯状细胞数目在非坏死区增多.结论结肠-回肠反流后可导致回肠末端黏膜结肠化的变化,它可能是慢性末端回肠炎的发病基础或前期表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带蒂脐静脉瓣修复肝门部胆管狭窄的效果。方法 对1987 年1 月至1996年12 月,38 例用带蒂脐静脉瓣修复肝门部胆管狭窄患者进行总结。采用带蒂脐静脉瓣移植修复肝门部胆管狭窄23 例,肝左外叶切除并脐静脉瓣修复右肝管开口狭窄11 例,肝方叶切除或肝中裂劈开并脐静脉瓣修复高位胆管狭窄4 例。结果 随访率(34/38)为89 % ,随访时间超过2.5 年的有32 例,2例因胆总管结石、狭窄复发再次手术。疗效优良率为93% 。结论 本术式简单易行,疗效满意,是治疗肝门部胆管狭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SD大鼠构建慢性末端回肠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慢性末端回肠炎在临床上不少见 ,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 ,有认为本病可能是由于结肠 回肠反流 ,细菌异位移植 ,刺激肠道淋巴组织发生免疫反应继而引起慢性炎症[1 ,2 ] 。我们应用SD大鼠去除回盲瓣的作用 ,造成结肠 回肠反流 ,旨在探讨去回盲瓣后回肠末端黏膜的病理变化。一、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 :清洁级SD大鼠 60只 ,均为雄性 ,体重为2 50~ 30 0g,随机分为实验组 40只 ,对照组 2 0只 ,均由南华大学动物实验部提供。2 .实验方法 :术前禁食 1 2h ,术前用 3 %戊巴比妥钠 0 .3~ 0 .4ml腹腔麻醉。剖腹后寻找回盲部 ,采用回肠末端与盲肠…  相似文献   
4.
SD大鼠的回盲部抗反流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回盲部抗反流的机制。方法 取SD大鼠50只,均为雄性,体重250~300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末端回肠.盲肠侧侧吻合术和回肠末端手术缝线,2月后处死动物并取组织进行观察。结果 (1)实验组术后一般状况良好。(2)实验组细菌学检测:可见末端回肠管扩张、浆膜颜色灰暗、粘膜光滑、结构不清。(3)实验组病理组织学表现为粘膜糜烂、溃疡出血、炎性细胞浸润尤其是上皮间淋巴细胞浸润具有特征性。(4)电镜下观察:实验组可见绒毛变小、变短或脱落;微绒毛变短、分布不均匀;杯状细胞数目在非坏死区增多。结论 回盲部抗反流作用主要是回盲瓣的功能和回肠末端的清除功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