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研究脂肪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在SD大鼠放射性皮肤损伤中的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剂量为90 Gy的192Ir放射源,对SD大鼠左侧大腿内侧皮肤进行单次近距离照射,建立放射性皮肤损伤动物模型, 并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n=9)。照射后24 h,实验组大鼠照射处注射60 μL(5×105个)脂肪干细胞,对照组注 射等体积的PBS。每隔3~4 d观察大鼠照射处皮肤损伤及愈合情况。照射后第28天,处死所有SD大鼠,取照射处皮 肤组织,同时取未照射的正常组(n=9)相应部位的皮肤组织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比较3组皮肤组织中α-平滑肌 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表达情况;HE染色观察皮肤组织病理学表现。结果:SD大鼠在受照射后出 现III或IV度放射性皮肤损伤;实验组的创面评级明显低于对照组,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正常组皮肤组织中不 表达α-SMA,实验组较对照组皮肤组织中的α-SMA表达增强;实验组表皮厚度低于对照组,而血管密度明显增加(均 P<0.05)。 结论:192Ir放射剂量为90 Gy时可以导致大鼠皮肤损伤,而ADSCs可以减轻放射性皮肤损伤,并通过增加微 血管新生促进溃疡愈合。  相似文献   
2.
王丽  罗晓斌  龙瀛 《西部医学》2011,23(6):1039-1040
目的探讨垂体后叶素在治疗咯血病员时常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发生机制及处理方法。方法对各种原因引起咯血并使用垂体后叶素治疗的9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4例中90例出现了腹痛及便意增加;21例出现了胸闷、心前区紧束感;18例患者出现了低钠血症;9例患者出现了心动过缓。结论垂体后叶素作为止血药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咯血的治疗,疗效确切,但在使用过程中可有多种不良反应发生,临床治疗中应严密观察患者情况,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则应及时处理,以避免发生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3.
真核生物细胞DNA绝大部分都包含在长链线性染色体中,此外,环状DNA分子同样广泛存在,例如线粒体DNA和染色体外环状DNA(eccDNA)。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功能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eccDNA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耐药性有关。本文综述了eccDNA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肿瘤耐药中作用机制的最新进展和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紫草治疗放射性皮炎的作用机制。方法:依托TCMSP数据库和查阅文献获得紫草的活性成分,通过BATMAN-TCM数据库获得紫草活性成分的相关基因,通过Pubmed2ensembl数据库和Digsee数据库获取放射性皮炎的相关基因,筛选两者共有的基因作为紫草治疗放射性皮炎的潜在靶点。通过String平台及Cytoscape软件分别构建紫草和放射性皮炎的蛋白互作网络(PPI),将共有靶点基因提交至WebGestalt数据库进行GO聚类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构建"靶点-通路"网络。采用i GEMDOCK软件进行关键靶点基因与紫草活性成分之间的分子对接,评估两者之间的结合活性。结果:共筛选出18个活性成分,373个紫草相关基因,425个放射性皮炎相关基因;筛选出29个共有靶点,基因富集分析显示,共有靶点基因涉及46个GO生物功能条目,包括生物过程条目12个、细胞组成条目19个、分子功能条目15个,主要涉及炎症反应的调节、激素代谢过程等;涉及KEGG信号通路共76条,主要包括AGE-RAGE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癌症通路等。通过构建蛋白互作网络筛选出6个关键靶点蛋白后,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大多数紫草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之间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结论:紫草可能通过作用于VEGFA、TNF、PTGS2、IL1B、MMP9、IFNG等靶分子发挥抗氧化、抗炎、抗菌、促进血管再生、调节激素水平的效应,从而防治放射性皮炎。  相似文献   
7.
喹诺酮类抗菌药是近年发展最迅速的一种新型抗菌药,尤其是含氟喹诺酮类,其抗菌活性及组织渗透力强,除治疗泌尿道感染外,还可治疗G~-、G~+菌及绿脓杆菌所致的严重全身感染。本文主要介绍含氟喹诺酮类的抗菌作用及临床应用,揭示该类药物可能或已存在的不良反应,提示临床医生在选择药物时应审慎。  相似文献   
8.
非类固醇类抗炎药是一类化学结构不同,但都具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其作用原理是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近年来,人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发现许多新的用途,如治疗脑卒中、心绞痛、偏头痛、白内障及霍乱等。本文根据药理学知识及文献资料,提示该类药物临床新用的依据,为临床医生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近期经我院急诊进行救治的急性中毒患者的临床诊治特点进行分析,以便于正确了解急性中毒的原因及其特点,对急性中毒的救治、预防提出准确的理论依据。方法对从2012年1月~2014年8月为止经我院救治的急性中毒患者从中毒原因、中毒途径等方面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措施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中毒原因中各种药物导致的中毒占绝大多数,其次为乙醇中毒、气体中毒等;消化道中毒在中毒途径中比例最大,其次是呼吸道、皮肤、注射等。结论临床上通过对急性中毒患者的多方面研究及确诊依据于诊治方法的总结统计分析对临床上救治急性中毒患者至关重要[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IMA)、白细胞介素-38(IL-38)、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比值(DFR)水平与急性肺栓塞(APE)患者危险分层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36例急性肺栓塞患者和60名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病例组根据指南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根据出院后6个月临床转归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 检测各组血清IMA、IL-38、DFR水平,分析其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曲线下面积(AUC),评价三项指标对APE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病例组血清IMA、DFR水平高于对照组,IL-38低于对照组,且随着危险分层的增加,IMA和DFR逐渐升高,IL-38逐渐降低(P<0.05);血清IMA、IL-38、DFR水平与危险程度分层有明显相关性(P<0.05)。病例组中死亡组血清IMA和DFR水平均高于存活组,IL-38显著低于存活组(P<0.05)。IMA、IL-38、DFR预测APE患者死亡的AUC分别为0.879、0.858和0.744,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82和0.848、0.713和0.691、0.846和0.865。结论IMA、IL-38、DFR能较好地评估APE患者病情危险程度,同时也能用于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