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皮肤病学   2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晨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最近一个时期以来.中央和军委领导同志也多次强调指出,要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在发展同题上。我们党先后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第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药疹的临床效果。方法: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重症药疹24例,同时设立西医对照组24例,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病情控制时间、两组激素开始减量时间、激素使用时间、激素用量,治疗组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出现电解质紊乱病例数,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药疹,可以缩短病程,减少激素用量和副作用,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3.
我们采用综合疗法治疗痤疮150例,取得明显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 按Pillsbury分级法,Ⅱ~Ⅳ度痤疮共15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8例,对照组7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皮损严重程度上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包皮环切术防治复发性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的疗效。方法选择复发性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合并包皮过长或包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54例。治疗后2周、2月、6月、12月随访观察疗效。结果2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100%和98.1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月、6月、12月治疗组复发率分别为4.17%,6.25%和10.42%;对照组分别为18.87%,26.42%和35.85%。复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包皮环切术防治复发性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的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试论我区卫生系统自动化建设与发展济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山东省济南市250002)黄朝伟,盛楠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计算机在各个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广泛利用计算机作为现代化管理手段处理、保存、传递信息已成为一种趋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遵...  相似文献   
6.
1病历摘要 患者女,34岁。因全身出现结节,咖啡色斑伴左上眼睑色素脱失30余年,于2005年7月来我科就诊。30余年前,患者躯干、四肢出现米粒大结节及咖啡色斑疹,散在分布,2年后结节稍增多、增大,并在左上眼睑色素脱失斑。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广州地区106株淋球菌中脂蛋白分型与环丙沙星耐药的相关性.方法:用糖琼脂稀释法测定淋球菌对环丙沙星的MIC值,PCR分别扩增淋球菌的gyrA、parC和脂蛋白基因并测序分析.结果:广州地区106株淋球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95 3%,共有19个脂蛋白亚型,最常见的亚型是17c,有49株(46 2%).对环丙沙星耐药的101株菌中,所有菌株在gyrA基因对应氨基酸的第91和95位点上均发生了突变,而parC基因随着MIC值的升高发生位点突变的概率呈上升趋势.在中低水平耐药组中,最常见的脂蛋白亚型是17c和14d,均有12株(28 6%).在高水平耐药组中,最常见的脂蛋白亚型是17c,有35株(59 3%),其次是14d,有11株(18 6%).结论:淋球菌脂蛋白亚型的分布存在地域性,与环丙沙星耐药程度高低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淋球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淋球菌对常用抗生素有不同的耐药率及耐药机制。对青霉素耐药的主要机制是产生 β-内酰胺酶 ;对四环素耐药的主要机制是细胞膜对药物的通透性降低 ;对大环内酯类、大观霉素耐药的主要机制是作用靶位的改变 ;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的主要机制是 gyrA及parC基因的突变 ;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敏感性降低或耐药的机制尚未明确 ,但与penB、penA等基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体外人工诱导的耐头孢曲松淋球菌的分子耐药机制。方法 在成功诱导淋球菌标准菌株ATCC49226和临床菌株ZSSY00205对头孢曲松耐药的基础上,分别对标准菌株和临床菌株进行诱导后耐药株对诱导前敏感株的抑制性消减杂交,构建差异基因文库。从文库中随机挑取192个差异基因作为探针点样于基因芯片,用分别标记Cy3、Cy5的敏感株、耐药株基因组DNA的RsaI酶切片段同时与芯片杂交,根据芯片扫描图选取差异荧光探针对应的基因进行测序和Blast分析。结果 分别构建淋球菌标准菌株ATCC49226和临床菌株ZSSY00205的诱导后耐药株DNA特异性的消减文库,并分别获得高分辨的基因芯片扫描图,发现两组菌株间有共同的耐药相关基因mtrR、mtrC、gyrB、rpsJ、PJD1。 结论 淋球菌对头孢曲松耐药与mtrR、mtrC、gyrB、rpsJ等基因有关,很可能通过外排泵活性增强的途径介导耐药。伴随淋球菌对头孢曲松产生耐药的同时,可能引起对青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喹诺酮等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即多重耐药现象。  相似文献   
10.
建立医疗、预防、保健一体化新型医院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医疗、预防、保健一体化新型医院的设想是否可行?医疗、预防、保健三者究竟是分还是合?如果将三者合为一体,那么,应从何抓起,需要解决哪些问题?现推出此文,供大家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