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1.
探讨不同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方案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和神经发育的影响,分析本院收治的8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临床资料,在采用枸橼酸咖啡因负荷量(每天,20 mg/kg)24 h后,分别使用维持量为每天10 mg/kg枸橼酸咖啡因(为观察组)或使用每天5mg/kg维持量 (为对照组)。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β-内啡肽(β-EP)显著降低,智力发展指数(MDI)、精神运动指数(PDI)显著提高。与对照组比较,且观察组β-EP降低幅度较大。结果说明,枸橼酸咖啡因每天10 mg/kg维持量比5mg/kg更有利于提高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同时可改善神经发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接诊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11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激素治疗,口服醋酸泼尼松1郾5~2.0 mg/(kg·d),最大剂量不超过60.0 mg/d,连续服用4周,同时针对其他症状给予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100 U/(kg·d),最大剂量不超过5 000 U/d,治疗4周。治疗前后检测实验室指标,包括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 PT)、D鄄二聚体( DD)、血浆纤维蛋白原( FB)、尿量、24 h尿蛋白(24 h Upro)、血清白蛋白(Alb)、肌酐(Scr)、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等,观察患儿症状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10个月,记录患儿的复发次数及治疗后3、6、9个月平均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结果:(1) 两组患儿治疗后FB水平、Alb水平、尿量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D、24 h Upro、T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FB水平、Alb水平、尿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D、24 h Upro、TC 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55%,对照组为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52,P<0.05)。观察组出现1例皮下淤点和淤斑,1例鼻衄,对照组出现2例皮下淤点和淤斑,1例鼻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疾病复发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3、6、9个月平均IgE水平,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的低分子量肝素钠能够提高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原发肾病综合征的近期疗效,缓解患儿血液高凝状态,抑制肾脏微血栓的形成,改善肾脏微循环,减少蛋白尿排出量,延缓或阻止肾病发展进程,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磷酸肌酸钠联合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方法 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8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患儿选择临床常规方案治疗,实验组(40例)患儿则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磷酸肌酸钠联合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结果 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cTnI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进行治疗时,磷酸肌酸钠联合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具有比较显著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将30例急性发作的哮喘患儿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吸入速尿(1mg/kg/次,q8h),另一组吸入喘乐宁(1.25mg-5mg/ 次,q8h),比较吸入药物后15分钟,30分钟、1小时,6小时、1天两组患儿症状体征改善的情况,结果:在吸入药物后15分钟、30分钟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而其它时间内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哮喘急性发作期速尿比喘乐宁更有效地改善临床症状体征,而其它时间内两者作用相似,结果还表明,小剂量,局部使用速尿并不引起尿量及电解质改善。  相似文献   
5.
小儿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1例报告乐山市人民医院(614000)鲁志力患儿,女,14岁。自4岁起反复出现抽搐,多在外感发热后于夜间发生。计算能力、记忆力逐渐减退。院外长期误诊为“高热惊厥,癫痫,颅内感染”等。1994年1月和1995年3月两次住我科,...  相似文献   
6.
鲁志力 《吉林医学》2010,31(20):3211-3212
目的:探讨咪唑安定治疗惊厥持续状态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惊厥持续状态患儿83例,随机将上述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对原发病进行治疗,根据患者临床情况给予吸氧、降低颅内压、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质量。在以上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地西泮0.3mg/(kg.次)静脉推注。如果无效15min可根据原来剂量应用3次,同时给予苯巴比妥5mg/(kg.次),每隔12小时1次。观察组给予咪唑安定0.1~0.2mg/kg加5%葡萄糖10ml中静脉推注,而后按照0.1~0.8μg/(kg.min)的滴速维持滴注。可根据患者惊厥是否控制而调整滴速,最后以惊厥完全控制后的滴速进行维持滴注,维持滴注24h后,每隔2h递减0.1μg/(kg.min),最后停用。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咪唑安定治疗惊厥持续状态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儿童病脑的临床分析以增强对本病的认识. [方法]对2004~2006年71例住院病儿发病年龄、季节、病程、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转归进行分析. [结果]发病年龄多为学龄儿童.全年均有发病.主要表现有发热(90.14%),头痛(71.83%)、呕吐(57.75%),惊厥(28.17%).可伴有呼吸道和消化疲道症状,可伴有脑膜刺激征,巴氏征等.外周血象可正常,也可增高.脑脊液细胞数大多增高(90.14%),易出现低钠血症. [结论]小儿病脑的临床表现多样,轻重程度不等,病原检测困难,主要靠临床表现及相应辅助检查,并排除其他疾病而诊断.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选择主要是经验用药.对症治疗中脱水很重要.还应该注意病脑可能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给予黄芪颗粒联合匹多莫德口服溶液治疗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患者,研究其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呼吸系统反复感染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方式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方式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黄芪颗粒和匹多莫德口服溶液治疗,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及免疫学检查结果。结果:治疗组临床疾病总有效率为92.50%,优于对照组76.25%,2组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治疗后IgG、IgA、IgM及CD 3~+、CD 4~+、CD 8~+T细胞水平各指标显著升高(P0.05),且与对照组比,治疗组IgG、IgA、IgM及CD 4~+、CD8~+显著升高(P0.05)。结论:黄芪颗粒联合匹多莫德治疗儿科反复呼吸道感染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能提高患儿免疫功能水平,未发现不良反应,推荐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9.
鲁志力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7):1202-1203
目的:探讨苯巴比妥联合地西泮治疗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7-10~2009-10,热性惊厥患儿73例,随机将上述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地西泮0.3~0.5mg/kg,静脉注射,注射速度为1mg/min,最大剂量〈10mg。观察组应用地西泮0.3~0.5mg/kg,静脉注射,注射速度为1mg/min,最大剂量〈10mg。同时给予苯巴比妥,10mg/kg,肌内注射。根据两组患者情况,如果复发,可行10%水合氯醛0.5mL/kg灌肠治疗。结果:两组患者在用药后30min内、30~60min内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西泮与苯巴比妥联合应用治疗小儿热性惊厥,具有起效快、复发率低等特点,并且易于操作,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足月与近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患儿需要重复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6年1月该院收治的足月与近足月NRDS患儿65例,根据是否重复使用PS分为单次组(34例)与重复组(31例),对比两组患儿性别、发病日龄、剖宫产、母亲妊娠期糖尿病、母亲产前发热、羊水异常、胎盘异常、脐带绕颈、宫内窘迫、胎膜早破、出生体质量、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出生窒息、NRDS病情、PS首次给药日龄、PS给药前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氧浓度(Pa O_2/Fi O_2)、机械通气时间、首次PS给药剂量、肺部感染、心衰、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高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败血症、肺出血以及休克方面的差异,并将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足月与近足月NRDS患儿重复使用PS的高危因素。结果两组患儿在出生体质量、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出生窒息、NRDS病情、PS首次给药日龄、PS给药前Pa O_2/Fi O_2、机械通气时间、败血症、肺出血以及休克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出生窒息、NRDSⅢ~Ⅳ级、首次PS给药时间晚、合并败血症、合并休克均为足月与近足月NRDS患儿重复使用P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出生窒息、NRDS病情重、首次PS给药晚、合并败血症、合并休克均为足月与近足月NRDS患儿重复使用PS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