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椎管内麻醉中用于咪达唑仑使患者达到良好的镇静及顺行性遗忘的作用。方法咪达唑仑进行麻醉。静脉注射后1~2min起效。结果临床症状总有效率100%。结论咪达唑仑用于椎管内麻醉,可以消除患者在麻醉与手术的不良记忆,是一种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在下肢骨折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50例下肢手术的病人,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Ⅰ组为腰-硬联合麻醉组(CSEA),Ⅱ组为连续硬膜外麻醉组(EA),两组均于麻醉前30 min肌注苯巴比妥钠0.1 g,阿托品0.5 mg.CSEA组局麻药为0.75%布比卡因0.2 mg/kg,两组硬膜外局麻药均为1.33%~2%利多卡因.分别记录两组病人的麻醉显效时间、局麻药用量,麻醉效果、术中生命体征及麻醉并发症.结果 (1)麻醉显效时间CSEA组需2~8 min,EA组需10~25 min或更长时间,两组比较P<0.01.(2)局麻药用量CSEA组布比卡因7.5~15 mg,硬膜外追加1.33%~2%利多卡因5~12ml即能完成手术,局麻药用量小于组初量,EA组局麻药用量大,两组比较P<0.05.(3)麻醉效果CSEA组镇痛完全,肌肉松弛效果好,麻醉满意度达100%.EA组15例辅用镇痛药,1例在氯胺酮辅助下完成,麻醉满意率明显低于CSEA组,P<0.01.(4)术中生命体征两组病例术中生命体征平稳,虽出现血压降低,但均未低于基础值20%,亦无呼吸抑制病例出现.麻醉并发症术后随访72 h,CSEA组无术后头痛.结论 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下肢骨折手术,效果确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3.
马祥平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24):106-106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外伤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口腔颌面部损伤患者70例完整病例资料。结果:70例患者经抢救治疗治愈69例;另1例为颌面部损伤合并严重的颅脑损伤,经多科积极救治无效死亡。结论:颌面部外伤常合并其他器官损伤,应与其他科室紧密协调,治疗时先处理致命伤再处理局部颌面部伤以抢救生命为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脑全麻手术后全麻苏醒延迟原因。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2006.1-2012.10神经外科全麻手术的24例术后苏醒延迟病人情况。结果 24例患者70岁以上老人13例,儿童6例,其他5例。颅脑肿瘤患者12例,颅脑外伤患者7,脑血管患者5例。合并高血压10例,多为老年患者;合并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9例,大部分为老年患者。5例脑外伤患者合并其他脏器损伤,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多。结论颅脑全麻术后麻醉苏醒延迟的原因常见有:机体功能减退、合并内科疾病、重型颅脑外伤患及术中输液量不合理等。发生麻醉苏醒延伸时,需严密监测病人的生命指征,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马祥平 《中外医疗》2009,27(9):168-168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临床口腔科的常见疾病。并由于颌面部血运较丰富,如治疗不当,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并发症,常危及患者的生命[1]。本文对116例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因、治疗和防治并发症进行了分析。我科与2000年1月至2008年1月共收治颌面部间隙感染116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储志强  张兴安  马祥平 《口腔医学》2008,28(11):576-576
对本院于1999-2006年间收治的31例髁状突骨折采用耳垂后下方切口内固定术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临床观察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31例中男性25例,女性6例,男女之比为4.2:1;年龄12~57岁,平均27.8岁;单侧骨折25例,双侧骨折6例,合并下颌骨其他部位骨折的24例;骨折按骨折线的部位分3类,高位(囊内)骨折3例,中位(髁颈)骨折26例,低位(基部)骨折2例;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舌体血管瘤破裂出血Ⅰ期治愈1例报告患儿焦×,男。出生后14h,住院号74582,患儿放1993年3月10日出生於本市泗庄村,当地医生接生,出生后4h,口腔开始流血不止,急送来住院治疗。患儿系第2胎足月臀位产,生下时窒息,经抢救后恢复正常。检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