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肿瘤学   5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2.
目的:探讨沉默食管癌细胞泛素样含PHD和环指域1(ubiquitin-like with PHD and ring finger domains 1,UHRF1)基因对裸鼠移植瘤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 20只雌性裸鼠随机分为 4组:空载组(NC)、空载+照射组(NC+IR)、沉默UHRF1组(shUHRF1)、沉默UHRF1+照射组(shUHRF1+IR),每组5只,于裸鼠皮下接种Eca109食管癌细胞,构建裸鼠移植瘤模型。成瘤22天(肿瘤直径8 mm左右)开始给予放射线照射,1次2 Gy,共5次,每3 d测量1次移植瘤的最大径(a)和最短径(b),计算肿瘤体积(ab2/2),2周后处死裸鼠称量瘤体质量;采用TUNEL法检测各组移植瘤组织中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移植瘤组织中UHRF1蛋白的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I3K/AKT/mTOR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结果:shUHRF1组、NC+IR 组以及shUHRF1+IR组中肿瘤体积的增加率均小于NC组(P<0.05),其中shUHRF1+IR组较shUHRF1组、NC+IR组更能抑制移植瘤的生长;shUHRF1组、NC+IR组、shUHRF1+IR组UHRF1蛋白的表达均较NC组下降,其中shUHRF+IR组 UHRF1蛋白表达量下降水平高于其余两组(P<0.05);shUHRF1组、NC+IR组、shUHRF1+IR 组肿瘤组织内均可观察到肿瘤细胞的凋亡,其中shUHRF1+IR 组肿瘤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其余两组(P<0.05);与NC组相比,shUHRF1组、NC+IR组、shUHRF1+IR 组PTEN蛋白表达水平上调,p-AKT、p-mTOR的蛋白表达下降,其中shUHRF1+IR 组PTEN提高水平,p-AKT、p-mTOR的下降水平明显高于shUHRF1组及NC+IR组(P<0.05)。结论:沉默UHRF1基因可以增加人食管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放射敏感性,该作用可能与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和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β-榄香烯诱导乳腺癌LCC -2细胞凋亡及逆转他莫昔芬耐药性的作用机制。方法:MTT法检测药物敏感性及耐药性逆转,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百分率,免疫组化SP法检测Bcl-2、pS2蛋白的表达。结果:β-榄香烯降低他莫昔芬对LCC-2细胞的IC50(P<0.01),逆转倍数为3.6倍;影响细胞周期时相,明显增强他莫昔芬对LCC-2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凋亡率由(2.17±0.16)%上升至(9.13±0.34)%,(P<0.01);降低LCC2细胞Bcl-2表达,表达率由(56.52±4.85)%降至(28.02±6.32)%;pS2为阴性表达。结论:β-榄香烯(β-elemene)可部分逆转LCC-2细胞的耐药性,其逆转机制主要是抑制Bcl-2的表达,诱导耐药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
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头颈部恶性肿瘤(Head and Neck Cancer,HNC)发生率约为14/10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6%~40%,每年新发病例约50万;在我国亦比较常见,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0%.HNC包括除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头颈部各器官的恶性肿瘤,种类繁多,治疗手段各异.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病理学的发展以及新的分子靶向药物的涌现,为头颈部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途径.现就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头颈部恶性肿瘤(Headand Neck Cancer,HNC)发生率约为14/10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6%-40%,每年新发病例约50万;在我国亦比较常见,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0%。HNC包括除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头颈部各器官的恶性肿瘤,种类繁多,治疗手段各异。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病理学的发展以及新的分子靶向药物的涌现,为头颈部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途径。现就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β-榄香烯联合三苯氧胺对乳腺癌MCF-7细胞生长有无协同抑制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β-榄香烯联合三苯氧胺对MCF-7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和凋亡率,免疫组化SP法检测bcl-2、pS2表达变化.结果: 不同剂量的β-榄香烯联合治疗剂量的三苯氧胺,吸光度均值较单用三苯氧胺明显下降,相应 的细胞抑 制作用明显上升;流式细胞仪检测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用药后凋亡率升高,bcl-2、pS2在联合用药后表达明显下调.结论:β-榄香烯使三苯氧胺对乳腺癌MCF-7细胞的抑制作用显著增强,提示榄香烯与三苯氧胺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其作用机制与影响细胞周期进程,协同促进凋亡,下调bcl-2、pS2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