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经皮置钉技术联合体位复位治疗胸腰椎重度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收治的70例胸腰椎重度压缩性骨折患者,均采用经皮置钉技术联合体位复位治疗。观察患者术前和术后1、6个月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指数)、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影像学指标变化。结果 患者手术时间为(49.2±5.3)min,手术出血量为(74.2±8.1)mL,术后住院时间为(4.3±0.8)d,手术过程中与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与手术前比较,手术后1、6个月ODI指数、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和椎体中部高度的丢失率及Cobb角均逐渐降低,且手术后6个月评分低于手术后1个月(P<0.05)。结论 胸腰椎重度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经皮置钉技术联合体位复位治疗可改善腰椎功能,且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性较高,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稳定伤椎、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联合前后路手术治疗颈椎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联合前后路手术的12例颈椎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患颈椎颈椎管狭窄症者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4个月.平均融合时间3.5个月,脊髓神经功能均明显恢复.结论 联合前后路手术治疗颈椎颈椎管狭窄症安全有效,术后得到颈椎序列恢复,Frankel分级椎体重建稳定,脊髓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恢复,利于早期康复锻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3月~2012年4月,利用石膏、跟骨牵引(闭合性骨折),或外固定架(开放性骨折)行骨折临时固定,局部伤恢复后,再行微创经皮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42例,疗效及关节功能结果评定分为优,良,可,差。结果:本组所有病例伤口一期愈合。术后随访8个月~16个月,平均14个月,骨折无延迟愈合,无畸形愈合,平均临床愈合时间4~12个月。根据Mazur踝关节功能评分[1]:优20例,良15例,可4例,差3例。优良率83.3%。结论: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胸腰椎骨折的同时,对伤椎经椎弓根进行椎体内植骨33例,观察手术前和术后不同时期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恢复情况。结果本组33例无内固定失败并发症,伤椎高度、Cobb角基本恢复正常,植骨愈合良好,脊柱稳定性恢复,后期随访无丢失。结论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可以重建脊柱稳定性,防止术后矫正度丢失,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腰椎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MIS-TLIF)术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后下腰痛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53例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腰椎MIS-TLIF术,随访1个月,根据患者术后情况分为术后发生下腰痛组与术后未发生下腰痛组。统计2组的一般资料,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分析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发生下腰痛的影响因素。结果 随访1个月,53例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术后发生下腰痛9例(术后发生下腰痛组),术后发生下腰痛率为16.98%,术后未发生下腰痛44例(术后未发生下腰痛组)。术后发生下腰痛组术中未清理椎间隙、术后椎管内无菌性炎症占比高于术后未发生下腰痛组(P<0.05),2组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血红蛋白、血肌酐、直接胆红素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未清理椎间隙、术后椎管内无菌性炎症为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发生下腰痛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术中未清理椎间隙、术后椎管内无菌性炎症与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发生下腰痛有关,临床应该注重矢状位平衡、畸形矫正、腰骶固定。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