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7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33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恶性淋巴瘤化学治疗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性淋巴瘤 (ML)是淋巴结和 (或 )结外部位淋巴组织的免疫细胞肿瘤 ,来源于淋巴细胞或组织细胞的恶变。目前国际上统一分为两大类 ,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和霍奇金氏病 (HD)。近 2 0年来 ,由于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对淋巴细胞肿瘤的免疫学分型和功能的较深入了解 ,对各类基因在淋巴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也正在阐明在临床上 ,由于新药的增多 ,特别是综合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 ,无论近期疗效和远期生存都有了相当进展 ,ML已成为一类相当程度上可治愈之症。1 ML治疗原则和策略设计治疗方案前 ,应根据患者全身状况、病理类型、原发…  相似文献   
2.
1病案摘要患者女性,49岁。于2003年5月发现左乳下方约2cm×2cm结节,质中等硬,与皮肤无粘连,局部无压痛,乳头无溢液。口服“乳癖消”治疗无效,肿块增大明显,于2003年6月4日在某医学院行手术治疗,术中见左乳下方两枚肿块(4.0cm×3.0cm×1.0cm、4.5cm×3.0cm×2.0cm),快速冰冻病理检查为恶性,遂行左乳腺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1)左乳腺导管浸润癌(4.5cm×3.0cm×2.0cm),ER(+)、PR(+);(2)左乳腺恶性淋巴瘤(4.0cm×3.0cm×1.0cm),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来源、裂一无裂细胞型。腋下淋巴结转移15/16,锁骨下淋巴结转移4/4。术后患者在该院以NP方…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多西他赛注射液(辽宁省药业有限公司)与对照药物(已上市国产多西他赛)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比较两者联合顺铂治疗晚期乳腺癌及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晚期和(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或非小细胞癌患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多西他赛75mg/m^2+顺铂90mg/m^2研究组或对照药物75mg/m2+顺铂90mg/m2对照组,21天为1周期,2周期后评价疗效,未进展的病例继续治疗至4周期。结果134例患者中120例可评价疗效,134例可评价不良反应。非小细胞肺癌有效率多西他赛研究组14.7、对照药组11.5;乳腺癌有效率多西他赛研究组27.6、对照药组32.3;各组间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脱发。多西他赛与对照药物比较,疗效和不良反应相似。结论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方案治疗乳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安全有效,耐受性好,与对照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相似。  相似文献   
4.
保尔佳并用EP方案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20例临床观察高雅苓辽宁省肿瘤医院(沈阳110042)保尔佳(Polyerga)是一种天然活性物质,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和激活免疫系统的双重作用。我科1994年5月~1995年7月对60岁以上非小细胞肺癌病人,采取随...  相似文献   
5.
本院1980—1987年间,收治恶性淋巴瘤计411例,其中30例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SVC)占(30/411)7.29%,其中以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多见,26例占(25/30)83.33%。何杰金氏病5例占(5/30)16.67%。方法: 按我院治疗SVC,一般疗法及化学药物种类,剂量、疗程及用药方法之不同,分为1980—1985年组,称为A组,1986—1987年治疗组为B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卡培他滨联合多西紫杉醇治疗复发性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66例曾接受蒽环类、紫杉类、氟脲嘧啶或长春瑞滨等药物辅助或解救治疗并于术后复发的晚期乳腺癌患者,采用卡培他滨1000ms/m^2口服联合多西紫杉醇75mg/m^2静滴治疗。观察近期疗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中位生存时间、1a生存率及毒性反应。结果66例患者中达到完全缓解(CR)7例,部分缓解(PR)33例,有效率(PR+CR)60.6%;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6.9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5.2个月,1年生存率为52.6%;Ⅲ、Ⅳ度毒性反应主要表现为粒细胞减少、恶心、呕吐、手足综合征、乏力、关节肌肉酸痛、周围性水肿、腹泻等。结论卡培他滨联合多西紫杉醇治疗复发转移性晚期乳腺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biglycan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对结肠癌细胞系HCT116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在稳定转染biglycan的结肠癌细胞系HCT116中转染VEGF siRNA,实验设置未转染对照组(mock组)、空载质粒和非特异性干扰片段转染对照组(vector+siRNA-NC组)、biglycan cDNA和非特异性干扰片段转染组(biglycan+siRNA-NC组)以及biglycan cDNA和VEGF siRNA共转染组(biglycan+siRNA-VEGF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biglycan和VEGF的mRNA表达;采用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采用Transwell法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采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SNAIL、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采用明胶酶谱法检测MMP-2、MMP-9的活性。结果:与mock组及vector+siRNA-NC组比较,biglycan+siRNA-NC组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均显著提高(P0.05),vimentin、MMP-2、MMP-9、SNAIL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提高,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水平则显著下降(P0.05),MMP-2和MMP-9的活性显著提高(P0.05)。与biglycan+siRNA-NC组比较,biglycan+siRNA-VEGF组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均显著降低(P0.05),SNAIL、vimentin、MMP-2、MMP-9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5),MMP-2、MMP-9的活性显著下降(P0.05)。结论:biglycan通过促进VEGF的表达来促进结肠癌细胞系HCT116的迁移和侵袭,下调结肠癌细胞中VEGF的表达可逆转biglycan对HCT116迁移和侵袭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根据晚期肿瘤患者的疾病特征制定生活质量(qualityoflife,以下简称QOL)调查表。方法 2002-03~2004-12对沈阳军区总医院等3家医院肿瘤科住院治疗的612例晚期肿瘤患者及其经治医生同时发放调查表,对患者QOL进行双向测评。结果 收回完整的调查表458套,通过相关性分析医患双方对疾病评价的吻合程度越高,接受治疗后患者QOL改善的比例越高,反之则较低。结论 在QOL测评中加入医生问卷可使晚期肿瘤患者的QOL测评更加客观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紫杉醇+顺铂(DDP)(TP)方案与长春瑞滨+DDP(NP)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方法收集辽宁省肿瘤医院2008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晚期乳腺癌患者120例,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60例。A组应用TP方案,B组应用NP方案,比较两个周期化疗后疗效及毒副反应情况。结果A组总有效率(70.0%)与B组总有效率(58.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36,P〈0.05)。A组初治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82.6%)明显高于B组初治患者的总有效率(5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457,P〈0.05)。A组复治患者总有效率(62.2%)与B组复治患者总有效率(58.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86,P〉0.05)。A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15.0%%(9/60)]明显低于B组H0.0%(1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肌肉疼痛无力发生率[33.3%(20/60)]明显高于B组[6.7%(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方案与NP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均具有较好的疗效,但TP方案疗效更优于NP方案,毒副作用小,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腹腔巨块型恶性淋巴瘤 (ML)因部位深、症状及体征出现晚 ,常对大血管及其周围组织产生广泛浸润 ,即使手术也仅能是姑息性或只能剖腹探查明确病理 ,术后积极应用标准方案化疗 ,也多于短期内死亡[1 3 ] 。我们用CEPP/BLMO方案治疗腹腔巨块型恶性淋巴瘤患者 131例 ,现报道如下。病例和方法1 病例 我院 1990~ 1999年病理诊断明确 ,腹腔巨块型 (直径大于 10cm)恶性淋巴瘤住院患者 131例 ,其中实验组 5 9例 ,男 36例 ,女 2 3例 ,对照组 72例 ,其中男 5 1例 ,女 2 1例 ,临床分期均为Ⅳ期。实验组与对照组中位年龄分别为 49和 5 1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