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1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种不同浓度的氯胺酮和芬太尼用于静脉镇痛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氯胺酮在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骨科手术病人120例,随机分成4组,每组30例.K1组,0.1%氯胺酮+咪唑安定10mg;K2组,0.2%氯胺酮+咪唑安定10mg;K3组0.3%氯胺酮+咪唑安定10mg;F组,0.1%芬太尼+咪唑安定10mg.应用病人自控镇痛(PCA)泵LCP给药模式设置;总量100mL,负荷量4 mL,背景输注2 mL/h,PCA 2 mL,锁定时间30min.手术后感觉疼痛明显时(VAS 50mm左右)启动PCA泵.观察PCIA开始2、4、8、12、16、24、36、48 h各时间点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镇痛效果K1组较F组差,K2组与F组相当,K3组优于F组(P<0.05).K1、K2、K3组间不良反应差异无显著性,仅个别出现轻微的幻觉或恶心呕吐,且明显少于F组(P<0.01).结论:0.3%的氯胺酮为合适镇痛浓度,可有效安全地用于骨科手术术后PCIA的镇痛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比较小儿腹部、下肢手术脊麻和骶麻与静脉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行腹部、下肢手术的小儿患者112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56例,年龄3个月~8岁,选择脊麻和骶麻;Ⅱ组56例,年龄2个月~9岁,选择静脉复合麻醉。结果:Ⅰ组麻醉效果均满意,术中未追加氯胺酮,血压(BP)、心率(HR)平稳,血氧饱和度(SPO2)97%~100%,术毕患儿基本清醒。Ⅱ组小儿麻醉期间平均动脉压增高、HR增快、SPO2有所下降,术中术后发生呕吐、反流误吸和喉、支气管痉挛、呼吸抑制。两组比较麻醉期间BP、HR、SPO2、术毕清醒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腹部、下肢手术脊麻和骶麻优于静脉复合麻醉,它可提供足够的麻醉平面,减少麻醉并发症,提高小儿麻醉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 0 .375 %罗哌卡因加 1%利多卡因混合液高位硬膜外麻醉行乳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 ,耐受性和不良反应 ,并与单纯 0 .375 %罗哌卡因作比较。方法 :选择 ASA ~ 级择期乳癌根治术患者 4 0例行 T3~ 4 间隙穿刺后分别予 0 .375 %罗哌卡因加 1%利多卡因混合液 ( 组 ,n=2 0 ) ,单纯 0 .375 %罗哌卡因 ( 组 ,n=2 0 ) ,观察显效时间 ,感觉、运动神经阻滞程度及术中对呼吸的影响。结果 :显效时间 组快于 组 ,麻醉平面 组宽于 组 2~ 3个节段 ,运动神经阻滞程度 组 < 组。结论 :0 .375 %罗哌卡因加 1%利多卡因混合液更适用于乳癌根治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平衡超滤(BUF)加改良超滤(MUF)对婴幼儿体外循环术(CPB)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随机分成平衡超滤加改良超滤(BUF+MUF)组及常规超滤(CUF)组,各20例.测定两组超滤前、后的HCT,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及FiO2计算术后2 h的氧合指数(OI),记录两组术后输血量及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MAT),分别在手术开始前、CPB结束、术后3、6、24 h采集桡动脉血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8(IL-8).结果 (BUF+MUF)组超滤后的HCT明显高于CUF组,(BUF+MUF)组术后2 h的OI较CUF组高,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亦明显短于CUF组.停机时及术后各时间点的TNF-α和IL-8水平,( BUF+MUF)组低于CUF组.结论 平衡超滤加改良超滤能提高术后HCT及OI,缩短MAT,并能有效降低TNF-α、IL-8的水平,减轻全身炎症反应,使患儿能在术后尽早脱机,减少CPB术后并发症,促进术后肺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纯机器氧合血灌注诱复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 40例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患存均分两组,A组开放主动脉前用温血停搏液灌注+纯机器氧合血顺-逆灌注,待心脏复苏后再开放升主动脉;B组开放升主动脉前单用温血停搏液灌注后即开放升主动脉.于转流前、术毕、术后6 h和1、3、5 d取外周血测定心肌肌钙蛋白I(cTnI),记录心脏复跳、主动脉阻断、辅助循环、机械通气和ICU停留时间.结果 两组术后cTnI均较转流前增高,A组增高明显少于B组(P<0.01);A组自动复跳率高于B组,辅助循环、机械通气和ICU停留时间均短于B组(P<0.05).结论 主动脉开放前纯温血顺-逆灌注诱复后再开放方法有较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用于脊柱手术超前镇痛对术后芬太尼静脉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将48例ASAⅠ~Ⅱ级行脊柱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4组各12例。A组及B组予芬太尼1 mg+生理盐水共100 mL;C组及D组予芬太尼1 mg+生理盐水共100 mL。其中A组与C组术前15 min静脉缓注氟比洛芬酯100 mg;B组与D组术前15 min静脉缓注生理盐水20 mL。观察24 h内4组的镇痛评分(VAS)、PCA使用次数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在镇痛结束后统计患者对镇痛治疗的总体满意度。结果术后2,4 h时VAS评分A、B、C 3组均低于D组(P均0.05),而4 h后VAS评分4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24 h内的PCA按压次数D组显著大于A、B、C组(P均0.05),镇痛期间无呼吸抑制、异常出血等并发症发生。镇痛结束后,患者对镇痛治疗总体满意度A、B、C组和D组比较Ⅱ级和Ⅳ级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脊柱手术超前应用氟比洛芬酯,可明显减少芬太尼的用量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能提高镇痛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瑞芬太尼用于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老年患者30例随机分为芬太尼组(A组)和瑞芬太尼组(B组),观察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和二氧化碳气腹后血压、心率的变化以及术毕停药后患者自主呼吸恢复,呼之睁眼、拔管及离开恢复室时间。结果A组患者在气管插管、气腹后的血压、心率明显高于B组(P均<0.01),术后苏醒、拔管时间及离开恢复室时间也长于B组(P均<0.01)。结论使用瑞芬太尼麻醉,患者血流动力学更平稳,术后苏醒快、麻醉效果好和安全性佳,适用于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相似文献   
8.
9.
目的研究麻黄碱是否能够缓解小儿脊麻所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并探索适合的临床剂量。方法选择ASAⅠ级行腹部、会阴部及下肢手术小儿患者48例,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Ⅰ组),实验组(Ⅱ组),每组24例。病人左侧卧位选择L3-4间隙作为穿刺点,行蛛网膜下腔穿刺。Ⅰ组每cm椎管长度(第七颈椎到骶裂孔距离)给予0.5%布比卡因0.15mg。Ⅱ组给予0.5%布比卡因前,预防性静注0.15mg/kg的麻黄碱。结果Ⅰ组在注药后第5、10、15、20min测量指标中BP、MD、ET%、SV、CO、CI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HR变化无统计学意义。Ⅱ组在注药后各时段与基础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小儿脊麻可以引起血流动力学显著改变,给予0.5%布比卡因前,静注麻黄碱可以预防并缓解脊麻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纳洛酮全麻术后催醒对镇痛药芬太尼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ASA分级1~2级,在全麻下行胸部手术的患者60例,分为自动苏醒组(A组)和纳洛酮催醒组(B组)。术后应用芬太尼行静脉自控镇痛(PC IA)。记录患者术后首次要求镇痛的时间,术后1、2、6、24、48h的疼痛评分,镇静评分,芬太尼用量及术后恶心、呕吐的情况。结果:从手术结束到患者首次要求镇痛的时间:A组40.38±12.65m in,B组10.51±8.36m in(P<0.01)。B组术后48h内的芬太尼用量1.32±0.25mg,显著高于A组0.85±0.22mg(P<0.01)。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分别为16.7%和33.3%(P<0.05)。结论:全麻术后若需行PC IA者,应避免使用纳洛酮催醒,以免术后加大芬太尼的用量而产生较多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