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大鼠胃壁内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韩铭达  王云祥 《解剖学报》1992,23(2):129-133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因右上腹无痛性包块2个月来诊。检查:右上腹可触及一隆起物约7×8cm,皮肤颜色正常,无压痛、无波动、不易移动,质中等,表面光滑,深触肿物可引起腰背痛。辅助检查尿三胆、肝功,黄疸指数,血常规均正常。初诊:胆结石,胆囊炎。 B超所见,胆囊94×49×50mm,胆囊颈部可见实质性中强回声团块,边缘不规整,并延伸出多个软组织物漂动,似珊瑚状,约27×26×18mm,胆囊内可见略呈圆形的强回声团块  相似文献   
3.
关于淋巴形成的形态学研究进展很快。现巳公认,基底膜是区分毛细淋巴管和毛细血管或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的最明显特点之一。其主要作用是减少管腔内蛋白质外渗,这不仅是由于基底膜作为蛋白质的生理性屏障,而且是由于蛋白质带阴化电荷,而基底膜带阳性电荷,二者相互吸引的结果。血管基底膜的作用正是如此,相反,淋巴管内皮细胞缺乏完整的基底膜,可直接与组织间隙接触,具有转运组织液和大分子物质的  相似文献   
4.
关于食管与胃交界部的淋巴管是否相通,以及在哪层交通的问题,至今尚有争论。鉴于这一问题在肿瘤病理学上的意义,我们观察了几只家兔和9只大白鼠的食管与胃交界部的壁内淋巴管。实验动物经主动脉灌流后,做半薄切片,在光镜下,根据局结结构的特点,即由食管复层扁平上皮骤然变成胃单层柱状上皮以及不同腺体结构上的特点,来确认食管与胃的交界部。根据毛细淋  相似文献   
5.
家兔和沙鼠胃壁内淋巴管的微细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铭达  王云祥 《解剖学杂志》1992,15(4):284-286,F003
本文应用半薄切切片光镜观察和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的方法研究了家兔和沙鼠胃壁内淋巴管的微细分布。家兔和沙鼠胃的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均存有毛细淋巴管网,并除粘膜层外,还存有淋巴管。粘模层常见到呈盲端的毛细淋巴管,位于胃腺之间。家兔胃壁内淋巴管的检出率(21.9%)较沙鼠的(9.7%)为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