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56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2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院遇到一例病理上符合Dubin—Johnson综合征,但血清胆红素却以非结合性增高为主。临床上少见,现报告如下。 患者男性,28岁,反复出现巩膜黄染三年,每于劳累或感冒后易发。无其他不适。多次肝功能检查除胆红素增高外,其余均正常。无肝炎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体检:巩膜轻度黄染,心肺正常,肝肋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探讨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机制及病理生理意义,采用ELISA方法分别定量测定40例肝硬化患者与10例对照组患者血浆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酮-PGF1α)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的水平。结果显示:肝硬化患者无上消化道出血组血浆TXB2水平、TXB2/6酮-PGF1α比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较出血组显著增高(P<0.05或0.01);而血浆6-酮-PGF1α与vWF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或0.01),较出血组显著降低(P<0.05)。结果表明,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与血浆TXB2下降、6-酮-PGF1α升高及其比例衡有密切关系,vWF水平升高能反映肝硬化血管内皮损伤及上消化道出血倾向。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肝硬化患者血氨及脑电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肝性脑病的关系 ,已引起人们的关注[1] 。本研究通过分析肝硬化患者Hp感染及根除前后血氨浓度、脑诱发电位 (EP)的变化来探讨二者的关系。一、材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 :4 3例研究对象均系住院患者 ,经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B超或CT及胃镜检查 ,确诊为肝炎后肝硬化。其中男 36例 ,女 7例 ,年龄 32~ 75岁 ,平均 5 2岁。均无酗酒、神经系统疾病和听力、视力异常 ,肾功能正常 ,2周内未行抗Hp治疗。2 .方法 :①Hp感染诊断标准 :根据14 C 呼吸试验和血清抗Hp抗体检测 ,二者均阳性者诊断为Hp阳性 ;二…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malignant lymphoma,PGIML)是指原发于胃肠道的结外淋巴瘤,胃肠道原发性恶性淋巴溜为一种临床上少见、原发于胃肠壁内淋巴滤泡的恶性肿瘤,是结外恶性淋巴瘤最为好发部位.本文通过分析42例PGIML的内镜检查资料及病理特征,总结其相关特点.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malignant lymphoma,PGIML)是指原发于胃肠道的结外淋巴瘤,胃肠道原发性恶性淋巴溜为一种临床上少见、原发于胃肠壁内淋巴滤泡的恶性肿瘤,是结外恶性淋巴瘤最为好发部位.本文通过分析42例PGIML的内镜检查资料及病理特征,总结其相关特点.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31岁,因“间歇性黏液血便1年,下腹部疼痛伴肛门坠胀感1周”入院。26年前患者口唇、颊黏膜、手指及足趾掌面出现明显的褐色和黑色不等的色素沉着;23年前因“肠套叠”行局部肠段切除;12年前因“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5年前因“乳腺纤维腺瘤”行纤维腺瘤切除;1年前发现子宫...  相似文献   
7.
淀粉样变病是一种以淀粉样蛋白物质沉积于组织器官的细胞间引起的少见疾病。根据受累部位淀粉样变性可分为系统性淀粉样变性和局部性淀粉样变性,前者中以免疫球蛋白轻链型(AL型)为常见,可为原发性或伴多发性骨髓瘤及巨球蛋白血症。我们两院对收治的淀粉样变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68岁,因“右上腹痛、纳差、双下肢浮肿2个月”于2005年11月入院。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上腹痛,为持续性,无放射痛,伴全身乏力、纳差、恶心、双下肢浮肿,伴泡沫样小便,无尿量减少、体重下降。就诊于我院中医科,拟“慢性胃炎”服中药,浮肿好转,但仍腹痛。于消化科门诊查肝功能示:“总胆红素25μmol/L,谷丙转氨酶77U/L,碱性磷酸酶442U/L”,拟“原发胆性汁性肝硬化”入院。查体:血压120/80mmHg,脉搏75次/min。双眼复视,皮肤巩膜无黄染,未见蜘蛛痣,无肝掌,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叩诊清音,呼吸音清,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不大,心率为80次/min,律齐,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比较整合素α6mRNA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癌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表达的差异,分析整合素α6mRNA的表达与HCC的侵袭程度、远处转移、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取肝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RT-PCR扩增整合素α6mRNA后对扩增产物进行电泳及图象分析。结果:癌组织、癌旁组织与相应正常肝组织中整合素α6mRNA定性表达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之间整合素α6mRNA表达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62)。在表达阳性的癌组织中,其半定量分析显示无包膜者高于有包膜者,有肝内或肝外转移者高于无肝内或肝外转移者。随着Edmondson分级增高,整合素α6及β1mRNA表达量不断增高(P<0.001)。结论:整合素α6mRNA在HCC癌组织、癌旁组织和相应正常肝组织中均有阳性表达。但在HCC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其他组织。HCC癌组织中整合素α6mRNA表达高低与侵袭程度、有无肝内或肝外转移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高表达的整合素α6mRNA预示着肝癌的高度恶性、高侵袭性、高转移性和预后不良。整合素α6mRNA可以作为反映HCC转移和侵袭特性的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