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探讨结肠癌的优势治疗方案,评价近期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76例结肠癌患者,按患者意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单一治疗,即单一手术或单一化疗的方法,观察组采用综合治疗方案,即化疗加手术联合方案,追踪观察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卡氏评分和肿瘤标志物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率、卡氏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肿瘤标志物CEA、CA199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治疗后观察组肿瘤标志物血清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治疗是治疗结肠癌的有效方法之一,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丁海涛  韩智君  李春 《新疆医学》2014,44(11):90-92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飞速发展,肝胆外科医生通过内镜技术行保胆手术让患者受益匪浅.医生通过内镜技术取出胆囊腔内的结石,临床效果显著,打破了通过行胆囊切除治疗胆囊结石这一“金标准”,然而对于保胆治疗胆囊壁内的结石的效果目前尚有争议.故我院就近年来采用保胆治疗胆囊壁内结石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胆囊壁内结石对胆囊收缩功能的影响和保胆取石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不同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长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4种不同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对4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后路开窗减压髓核摘除(A组,178例)、半椎板切除(B组,122例)、全椎板切除(C组,66例)及上述3种术式加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D组,74例)治疗.术后随访30~66个月,平均49个月.获得随访病例,男245例,年龄19~72岁,平均(43.36±11.64)岁,病程3 d~18年;女195例,年龄20~76岁,平均(43.78±12.09)岁,病程7 d~20年.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设计问卷随访,对不同术式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进行评分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种术式总体优良率分别为88.76%、83.61%、77.27%、90.54%,D组与A、B组比较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C组比较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组单节段优良率分别为89.93%、85.58%、78.57%与90.77%,双节段优良率分别为81.48%、76.47%、70.00%与87.50%,内固定组与非内固定组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传统经典手术加后路内固定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彻底减压融合创造良好条件,但无论是单节段或双节段病变,加后路内固定都不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传统经典手术仍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探讨急性外伤性脾破裂的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创伤性脾损伤9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采用非手术治疗5例,全部治愈;手术治疗88例,其中70例行脾切除,18例行保脾手术,手术治愈87例,死亡1例(合并有复合伤)。结论:急性外伤性脾破裂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抢救成功的保障,诊断中应以临床为主,应注意多发伤、复合伤和延迟性脾破裂;治疗应根据患者伤情选用非手术或手术治疗。术式选择应据脾损伤情况、患者的全身状况等决定。保脾治疗占有重要地位,但可根据病情选择适当,遵从挽救生命第一、保留器官第二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疝修补术联合Nissen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本院收治的157例食管裂孔疝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前瞻性、对照原则,将157例病人随机分到A组(n=75例)和B组(n=82例),两组病人均予以腹腔镜疝修补术,同时A组加以Nissen胃底折叠术治疗,B组加以Toupet胃底折叠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病人的手术情况、食管反流情况及食管压力。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并发症情况及复发情况比较,结果均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前,A组、B组患者的24 h内反流次数、反流时间、长反流次数、酸反流时间百分比、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食管残余压、食管松弛率及无效吞咽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手术后6个月,A组、B组患者的24 h内反流次数、反流时间、长反流次数、酸反流时间百分比、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食管残余压、食管松弛率及无效吞咽情况均明显优于手术前,且A组明显优于B组(均为P0.05)。结论腹腔镜疝修补术联合Nissen胃底折叠术在抗反流效果、抑制术后吞咽困难发生、提高食管下括约肌压力方面的效果均明显优于Toupet胃底折叠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三角吻合术在远端胃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中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204例胃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00例,予以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胃十二指肠三角吻合术,对照组104例,予以腹腔镜BillrothⅠ吻合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恢复饮水时间、流质饮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液营养学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的淋巴结清扫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恢复饮水时间、恢复流质饮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血红蛋白、前白蛋白、血浆总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8%(8/100),对照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9.62%(10/104),经χ~2检验,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χ~2=0.743,P=0.102)。结论胃十二指肠三角吻合术具有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可有效促进远端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营养状况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是胃癌患者比较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保留盆腔自主神经(PANP)的直肠全系膜切除术(TME)对老年男性直肠癌患者性功能和泌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6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TME+PANP治疗,对照组行常规TME治疗。术后进行半年随访,评价患者性功能和泌尿功能,随访3年观察患者局部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泌尿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发生率较观察组低(P<0.05),术后3年两组患者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1.1%和16.7%,生存率为74.2%和71.4%,两组间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直肠癌根治术可以较好地保护老年男性患者的性功能和泌尿功能,而患者局部复发率并没有升高。  相似文献   
8.
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是一种由多种病因所致的内分泌功能紊乱的代谢性疾病,女性多见.临床上优先给予保守治疗,部分患者因口服抗甲状腺药物无效或病情反复,出现压迫症状时而采取手术治疗.传统手术方式虽然比较规范,但对颈部组织损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故本研究就近年来我院采用保留甲状腺全血管的甲状腺切除术和传统术式治疗甲亢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种术式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结肠癌的优势治疗方案,评价近期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76例结肠癌患者,按患者意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单一治疗,即单一手术或单一化疗的方法,观察组采用综合治疗方案,即化疗加手术联合方案,追踪观察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卡氏评分和肿瘤标志物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率、卡氏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肿瘤标志物CEA、CA199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治疗后观察组肿瘤标志物血清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治疗是治疗结肠癌的有效方法之一,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