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2 毫秒
1
1.
60例无显性心血管疾病老年人24小时动态血压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之畏  陈震宪 《上海医学》1995,18(9):539-540
  相似文献   
2.
正常人24小时动态血压(ABPM)曲线呈双峰一谷。双峰为上午8~9时,下午4~6时,一谷为凌晨2~3时),即为杓型。随着年龄增加,此种节律性变化幅度逐步消失,即为昼夜节律消失或非杓型。据报道[1]:≥60岁的老年人昼夜节律消失发生率达68.3%(60~69岁为60%,70~79岁为72.3%,>80岁为84.4  相似文献   
3.
徐梅芳  陈震宪 《上海医学》1996,19(9):523-525
老年冠心病心功能不全与QT间期的关联上海东南医院徐梅芳,陈震宪,吴之畏QTC延长对冠心病危险性有预示意义,尚有分歧[1~3],曾有报告QT>QS2[4],提示心功能受损较严重,冠心病5年生存率仅为35%,反之QT≤QS2年生存可达91%。本文目的旨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昼夜动态血压变异程度及左室质量指数(LVMI)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采集近年来因心脑血管疾病住院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共269例。年龄在65~87岁之间,均有身高、体重、心电图、血清胆固醇、二维心超、24小时动态血压及脑CT的检查资料,并将其分成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组(A组)与未发生组(B组)进行比较。结果269例中A组154例,B组115例,A组的LVMI与昼夜血压标准差(SD)均明显高于B组(P<0.01)。而血清胆固醇、心电图等一般情况与B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左室肥厚与血压变异呈正相关性,而血压变异程度又是独立并显著地与心脑血管事件有关系,并且随着血压变异增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同比增大,靶器官损害加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