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1.
江香薷醇提物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江香薷醇提物石油醚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GC-MS联分析和鉴定化学成分。结果:在最佳分析条件下,经毛细管色谱分离、气相质谱分析工作站WILEY/NBS库,NIST02质谱数据库检索,并参照有关文献,共分离出50个峰,鉴定了38个化学成分。含量较高的化合物为百里香酚(18.31%),3,13-十八碳二烯-1-醇(10.26%),香荆芥酚(8.60%)等。结论:利用GC-MS分析鉴定江香薷脂溶性成分,具有快速、稳定、重复性好的特点,可用于江香薷药材成分的分析鉴定。  相似文献   
2.
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动态考核,评定学生学习的阶段性成果,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我校作为医学院校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对此进行了初步探索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改革,使形成性评价命题策略制度化、规范化,并通过评价结果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3.
古人对中药煎煮方法与药效关系不仅早有认识,而且还著有诸多精辟见解与煎药理论,但这些仅凭经验概括的煎煮方法,并没有进行更为科学的试验,易产生模糊认识,造成药材浪费、疗效欠佳等诸多问题。现对党参(久煎类代表药)、大黄(后下类代表药)等中药的煎煮时间、次数与药效的关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药用香薷类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多源性药材香薷的化学成分进行汇总和分析。作者对检索的36篇关于20年间东紫苏、海州香薷、细穗香薷、黄花香薷、密花香薷、野紫苏、半边苏、野拔子、香薷、萼果香薷、木香薷、四方蒿、石香薷、江香薷等14种药用香薷类植物文献中的120余种化学成分按照结构类型进行整理和分析。到目前为止,药用香薷类植物含有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黄酮类,单萜及其苷类,三萜及甾体类,以及少量香豆素,木脂素,氰苷,有机酸,脂肪烃等。文献整理结果可为进一步对药用香薷类植物进行研究和开发工作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测定江香薷不同部位的矿质元素含量,评价江香薷的营养价值,为江香薷的深入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ICP-MS法)分别测定江香薷茎和叶的矿质元素的含量。结果:江香薷中含有25种矿质元素,其中常量元素K,Ca,P,Mg和微量元素Mn,Fe,Zn,Sr含量较高,并且叶中含量普遍高于茎。结论:江香薷矿质元素丰富,值得深入研究和开发。  相似文献   
6.
HPLC法测定知柏地黄丸浓缩丸中马钱苷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HPLC测定知柏地黄丸浓缩丸中马钱苷含量的定量方法.方法:色谱柱为Shim-pack VP-ODS 5 μm,4.6 mm×150 mm,色谱柱流动相,四氢呋喃:乙腈:甲醇:0.06%磷酸=1:8:4:87,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36 nm,温度为40℃.结果:在此色谱条件下马钱苷的峰得到良好分离,在0.0612-0.0408 mg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92%,RSD为1.30%.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能满足该药品质量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高校考试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结合中医药学课程考试改革的特点与需求,从教育思想、考试内容、考试方法、命题制度、考试结果的实用性,教师的积极性等方面探讨了中医药学专业课程的主要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8.
许俊申  盛天露  刘文琴  陈钟文  刘峰  刘华 《中成药》2023,(10):3301-3306
目的 研究苍耳Xanthium mongolicum Kitag.的化学成分。方法 苍耳95%乙醇提取物采用大孔树脂、硅胶、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E)-十九烷-10-烯-9-酮(1)、(Z)-16-甲基-11-十七碳烯酸(2)、(E)-6-十三碳烯(3)、月桂酸乙酯(4)、肉豆蔻酸甲酯(5)、肉豆蔻酸乙酯(6)、十五烷酸(7)、十五烷酸乙酯(8)、棕榈酸(9)、(E)-十八烷-9-烯酸(10)、6,10,14-三甲基-2-十五酮(11)、亚麻酸乙酯(12)。结论 化合物1~2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3、6、8、10为首次从苍耳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