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2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目的采用心电门控多排螺旋计算机X成像术(ECG-MDCT)研究正常人群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人群肺静脉口径大小、肺静脉数目的变异,并分别分析其与房颤的关系。方法收集正常成人82例(正常组),阵发性房颤病人38例(房颤组),进行ECG-MDCT扫描,分别测量两组肺静脉口的长径、短径及面积值,统计变异肺静脉的发生率。结果房颤组左下肺静脉及右下肺静脉口径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但左上肺静脉及右上肺静脉口径大于正常组;两组肺静脉总体变异率无显著性差异(31.6%vs 25.6%,P0.05),但房颤组右肺中肺静脉(RMPV)的变异率高于正常组(26.3%vs 11.0%,P0.05)。结论房颤病人左右上肺静脉口径、RMPV的变异率均显著大于正常人。  相似文献   
2.
李琪  陈真婧  俞明明  崔巍 《浙江医学》2018,(13):1438-1442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结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对111例结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左半结肠癌、右半结肠癌和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不同部位结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在贫血、肠梗阻、原发灶大体病理类型、肝转移灶最大径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右半结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更易合并贫血,肝转移灶相对较大;在原发灶大体病理类型上各有特点,左半结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以浸润型为主,右半结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以隆起型为主,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以溃疡型为主;在肠梗阻发生率上,结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高于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均P<0.05),而左、右半结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9例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中,死亡52例,存活37例;总生存期(OS)为1~72个月,生存期为19(10,42)个月,5年总生存率为2.2%;不同部位结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治疗方式是结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不同部位结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各有其临床病理特点;治疗方式影响结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预后,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有利于改善肝转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宝石能谱CT成像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价值。 方法 对43例有缺血症状,经B超、MRI显示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行CTA+能谱检查。将混合能量图像处理为单能量图像,运用三维重建技术及能谱分析软件对斑块成分进行能谱物质半定量分析,测得其有效原子序数(Effective-z),计算其能谱曲线的斜率,采用 x±s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共测量43例98处斑块,其中脂质斑块37处(37.76%),纤维斑块48处(48.98%),斑块内出血13处(13.26%)。斑块内各成分能谱曲线规律:脂质成分呈弓背向上的上升曲线,随着能量逐渐增高,CT值也逐渐增高;而纤维基质及斑块内出血则表现为衰减曲线,随着能量逐渐增高,CT值逐渐减小,但纤维基质在低能量区的衰减幅度大于斑块内出血的衰减幅度。在越低能量区,3种成分能谱曲线的离散程度越明显。脂质成分、纤维基质、斑块内出血的曲线斜率和有效原子序数分别为-3.54±0.78、2.36±0.56、0.45±0.09和3.24±0.80、8.56±0.63、7.26±0.59。两两比较曲线斜率与有效原子序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弓上CTA能谱成像能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脂质成分、纤维基质、斑块内出血成分,能提供更多量化数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