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封闭负压引流术治疗软组织缺损、骨外露合并感染的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2月118例软组织缺损、骨外露合并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两组,对照组58例,采用传统的换药、抗菌药物对症治疗等常规方法,观察组6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改良封闭负压引流术,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情况,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对照组为74.14%;观察组为90.00%;住院费用观察组为(14 942.7±4 283.3)元,对照组为(5 959.43±1 842.3)元;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封闭负压引流术治疗软组织缺损、骨外露合并感染临床效果满意,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小腿中、下及踝、足软组织缺损 ,骨外露是常见的创伤 ,我院自 1996年始应用小腿后侧逆行筋膜蒂皮瓣修复该类创伤 2 2例 ,效果满意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17例 ,女 5例。年龄 18~ 5 9岁。小腿中、下段软组织缺损 8例 ,踝、足部软组织缺损 10例 ,足跟负重区缺损 4例 ;其中伴胫骨骨折及足跟、跗、跖骨骨折 18例。所有患者均系外伤引起 ,急诊手术 14例 ,2周内手术 8例。手术切取皮瓣最大面积 15 cm× 12 cm,最小 8cm× 4 cm。术后皮瓣全部成活 2 0例 ,2例部分表皮坏死 ,其中 1例为小腿远端开放性骨折伴软组织缺损 ,术后肢体肿胀明显 ,…  相似文献   
3.
我们自1988年6月至1995年1月以带旋髂深血管髂骨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1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男17例,女4例,年龄23~56岁,平均37.5岁。单侧19例,双侧2例.股骨颈骨折所致17例17髋,长期应用激素所致2例3髋,有长期酗酒史1例2髋,不明原因1例1髋。股骨颈骨折病例1.5~7年前曾作过内固定手术。发生坏死半年~6年。术前X线分期采用Marcus的方法,Ⅱ期5髋,Ⅲ期3髋,Ⅳ期10髋,Ⅴ期5髋,无Ⅰ期及Ⅵ期病例。治疗均采用同侧带旋髂深血管髂骨块移植术。术后患肢牵引4周,2个月内不负重作髋及膝关节功能锻炼,3个月后扶拐行走,逐渐负重,1年后弃拐,术后随访13个月~6年1个月,疗效评定采用改良Jacobs法(疼痛50分,活动能力25分,  相似文献   
4.
自1992年以来,应用带臀上动脉浅支臀大肌肌皮瓣治疗骶尾部巨大褥疮7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小腿中、下及踝、足软组织缺损,骨外露是常见的创伤,我院自1996年始应用小腿后筋膜蒂皮瓣治疗该类创伤22例,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经椎弓根植骨结合GSS-Ⅱ型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植骨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应用和疗效。方法采用经椎弓根伤椎植骨,GSS-Ⅱ型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22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摄X线片及CT检查,观察椎体高度有无丢失,内固定有无断裂、松动。结果随访均未出现明显椎体高度再丢失,无一例发生内固定断裂、松动。结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经椎弓根伤椎植骨、GSS-Ⅱ型内固定后,可恢复伤椎椎体高度,重建前中柱的稳定性,防止术后椎体高度的再丢失和内固定的松动、断裂。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1996年以来应用三种不同的显微外科技术进行足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17例。除2例失败,2例二期愈合外,其余均获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肥胖儿童血清抵抗素与胰岛素抵抗、β细胞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肥胖儿童血清抵抗素与胰岛素抵抗(IR)、胰岛β细胞功能的关系。方法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常对照组(BMI<22,n=30)、肥胖1组(23≤BMI<30,n=82)和肥胖2组(BMI≥30,n=31)。对3组患儿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测量空腹血清抵抗素,分别采用稳态模型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和总体胰岛素敏感指数(WBISI)、30min胰岛素增量与葡萄糖增量比值(△I30/△G30)作为基础和糖负荷后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β细胞功能的评价指标。结果肥胖儿童糖耐量减低6例(5.3%),2型糖尿病2例(1.8%)。随BMI增加,糖负荷后2h血糖(2hPG)、血糖曲线下面积(AUC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UCi)和HOMAIR逐步增高(P均<0.05),WBISI逐步降低(P<0.001);肥胖组HOMAβ和△I30/△G30较对照组明显上升(P均<0.05);肥胖组间无显著差异(P均>0.05);空腹血清抵抗素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8例糖耐量异常儿童抵抗素较对照组略高,但无显著差异(P>0.05)。BMI与2hPG、FINS、HOMAIR、HOMAβ、△I30/△G30呈明显正相关(P均<0.05),与WBISI呈高度负相关(P<0.001),抵抗素与上述指标及BMI无明显相关(P均>0.05)。结论肥胖儿童存在IR、糖负荷后血糖水平升高和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上调,随肥胖程度加重,胰岛素敏感性进一步降低,而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无相应增强。循环抵抗素水平可能不是介导儿童肥胖及IR的关键因素,抵抗素的确切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和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8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采用PFNA内固定180例,采用 DHS 内固定100例。男169例,女111例;年龄61~77岁,中位数65岁;按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 Evans分型,Ⅰ型62例、Ⅱ型73例、Ⅲ型73例、Ⅳ型72例。比较2组患者的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引流量、卧床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于术后6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①一般指标。PFNA 组的切口长度、出血量、引流量均小于 DHS 组[(4.44±1.49)cm,(6.34±2.44)cm,t =3.737,P =0.034;(205.25±24.54)mL,(298.29±28.64)mL,t =4.055,P =0.028;(64.46±10.67)mL,(105.11±19.84)mL,t =4.874,P =0.020],其手术时间、卧床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 DHS 组[(68.68±14.43)min,(96.44±11.25)min,t =4.462,P =0.022;(34.51±7.88)d,(53.38±8.59)d,t =5.448,P =0.016;(3.22±1.13)月,(4.07±1.85)月,t =4.366,P =0.025]。②临床疗效。PFNA 组优110例、良59例、可10例、差1例,DHS 组优55例、良30例、可10例、差5例;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1.495,P =0.135)。③安全性。PFNA 组1例患者术后切口感染,3例患者骨折畸形愈合,4例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HS 组3例患者术后切口感染,2例患者内固定断裂,4例患者骨折畸形愈合,3例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PFNA 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 DHS 组(χ2=5.533,P =0.019)。结论: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而言,虽然 PFNA 内固定与 DHS 内固定在临床疗效方面无明显差异,但 PFNA 内固定具有手术切口小、出血量和引流量少、手术时间短、骨折愈合快、患者卧床时间短、并发症少的优点,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较理想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1例.采用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块移植治疗效果满意,认为本法更符合病因治疗,能有效地减少创伤.避免术中、术后的弊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