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4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心肌梗死所致梗死样ST段抬高的临床及心电学特征。方法:分析23例非心肌梗死所致梗死样ST段抬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ST段抬高时是否伴心肌损害或坏死分为2组:①伴心肌损害或坏死的梗死样ST段抬高。②不伴心肌损害或坏死的梗死样ST段抬高。结果:梗死样ST段抬高有以下临床及心电学特征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不同。(1)伴心肌损害或坏死的梗死样ST段抬高:①心电图(ECG)呈坏死、损伤性改变显著而胸痛相对较轻,心肌酶升高相对不显著。②除心脏或纵隔肿瘤直接浸润心肌外,病理性Q波常呈一过性可逆性改变,经适当治疗一般在短期(3—7d)内消失。③病理性Q波与ST段抬高发生的导联“不吻合”,且不能用某支冠脉阻塞来解释麟改变。(2)不伴心肌损害或坏死的梗死样ST段抬高:①心肌酶谱及其同功酶、心肌肌钙蛋白均正常。②Blugada综合征有特征性EGG改变,即V1~V3导联ST段呈尖峰样抬高伴右束支传导阻滞。③早期复极综合征常伴左胸导联ST段凹面向上抬高及T波高尖。④脑血管疾病、心脏外压性肿瘤及各种原因所致短时间休克亦有各自的临床、ECG及影像学特征。结论:非心肌梗死所致梗死样ST段抬高存在不同的临床和心电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我们用FCM检测58例老年高血压和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CD62P、CD63的表达,以探讨血小板活化在老年高血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是临床心内科较为常见的危重疾病之一,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心率变异性是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进行无创评估的方法之一,能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作出判断,在临床治疗心力衰竭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本文就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情况进行综述,为后续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普遍开展,尤其经右桡动脉途径,操作方便,易为患者接受,最为常用。但临床常用的TIG共用导管及Judkins造影导管,常因导管长度不够而不适宜经桡动脉途径行肾动脉造影,本文旨在应用加长的Jud-kins冠状动脉造影导管对经左或右桡动脉途径同时  相似文献   
5.
异常Q波和ST段抬高是急性心肌梗死 (AMI)典型的心电图 (ECG)表现 ,但并非AMI所特有。现将我们搜集的 2 0例非AMI所致ST段抬高患者报道如下。男 13例、女 7例 ,年龄 47.6± 17.1(15~ 78)岁。所有患者入院后至少有一次ECG示ST段抬高 (可伴病理性Q波 )。根据ST段抬高是否伴心肌损伤或坏死 ,将 2 0例分为两组 :①伴心肌损伤或坏死的ST段抬高组 (A组 ) :共 8例 ,男 7例、女 1例 ,年龄 15~ 76岁。其中坏死性病毒性心肌炎 4例、心肺复苏后心脏损伤 3例、变应性亚败血症 1例。②不伴心肌损伤或坏死的ST段抬高组 (B…  相似文献   
6.
巨大异常J波和Brugada综合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巨大异常J波和Brugada综合征的临床及心电图特点。方法:对5例巨大异常J波和3例Brugada综合征进行分析。结果:两者在病因、心电图、临床特征及治疗方面均有不同。结论:巨大异常J波和Brugada综合征是具有不同临床及心电图特点的临床实体。  相似文献   
7.
陈晓曙  王毅  朱恩强  蔡军如 《山东医药》2011,51(36):116-117
病历摘要患者,男,66岁。因"血压高10 a,加重伴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3 d"于2010年12月20日入院。患者10 a发现血压高,近年来口服"络活喜、依那普利、速尿、倍他乐克片",血压控制在140/80 mmHg左右。近3 d血压突然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包括尿毒症血液透析)的血浆yon Willebrand因子(vWF)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3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根据有否血液透析分为透析组22例;非透析组21例进行观察,对照组为2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检测各组血浆vWF含量,并对透析组患者血浆vWF含量与透析月数之间;非透析组患者血浆vWF含量与血肌酐之间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对照组血浆vWF含量为193.65%±39.39%.慢性肾功能不全透析组患者血浆vWF含量为262.18%±59.75%;非透析组患者的vWF含量为224.10%±55.92%,两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01),而且透析组血浆vWF含量明显高于非透析组(P《0.05).非透析组血浆vWF含量与血肌酐之间无线性关系(r=0.213 4,P》0.05);透析组血浆vWF含量与透析月数之间也无线性关系(r=0.185 2,P》0.05).结论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存在血管内皮系统损害,从而导致血浆vWF含量升高;血液透析可进一步加重其损害.  相似文献   
9.
人工心脏起搏对血浆NT-proBNP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NT-proBNP对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功能早期诊断、起搏模式选择和心脏起搏后心功能监测的意义。方法入选59例长期心脏起搏患者,比较不同起搏模式下NT-proBNP和LVEF水平的异同,对其中的31例DDD起搏患者,程控为VVI起搏模式1个月后,比较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患者血浆NT-proBNP和LVEF水平的变化。结果(1)长期起搏患者VVI组血浆NT-proBNP较DDD组为高(P〈0.05)。VVI和DDD起搏患者NT-proBNP与LVEF均呈显著负相关,其相关系数(R)分别为-0.83和-0.64(P〈0.01)。(2)DDD起搏程控为VVI起搏后1个月,NT-proBNP水平在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均显著升高(P〈0.01)。LVEF水平仅在心功能Ⅲ~Ⅳ级患者程控为VVI起搏1个月后显著降低(P〈0.01)。结论VVI起搏比DDD起搏更易引起NT-proBNP升高,血浆NT-proBNP能早期敏感评价不同起搏模式对心功能的影响,对选择合适的起搏模式和起搏后随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接受单腔起搏(VVI)和双腔起搏(DDD)模式的心脏起搏器长期治疗的患者心室累积起搏百分数与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方法测定59例长期人工心脏起搏患者心室累积起搏百分数与血浆NT-proBNP水平,后者以10为基数的对数(lg)转化后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起搏模式下右心室累积起搏百分数与血浆NT-proBNP水平的异同。结果 VVI组心室累积起搏百分数(83.61±20.50)%,高于DDD组的(45.93±3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VI组较DDD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高,其lgNT-proBNP分别为(3.24±0.54)pg/ml和(2.52±0.6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接受VVI长期治疗的患者可能会产生起搏依赖性的心功能损害,增加心力衰竭、心房颤动等的发生;DDD起搏可以通过调整房室间期和模式转换减少右心室累积起搏百分数,对心功能损害比VVI起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