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铁蛋白(SF)的水平及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10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SF水平,并检测ALT、HBV DNA、基因型等指标。结果:轻度、中度至重度患者SF水平依次递增,均高于健康对照组,SF与ALT水平呈正相关,不同基因型之间S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病毒治疗48周后,ALT复常组及HBV DNA阴性组患者SF水平均明显下降。结论:检测SF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肝脏炎性反应程度。定期监测SF的变化,对判断恩替卡韦抗病毒疗效及疾病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肾综合征出血热合并肝脏损伤6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高热、低血压、出血、少尿或多尿等肾功能损害为特征。临床上,HFRS合并肝脏损害也比较常见。为进一步了解HFRS合并肝脏损害的临床特点.现将61例HFR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肝功能检测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疏肝健脾颗粒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对其对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和对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70例CHB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口服恩替卡韦分散片和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疏肝健脾颗粒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4周。检测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的Th1、Th2、Th17及Treg细胞比例和数量;比较血清肝功能指标、肝纤维指标及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情况;对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监测两组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及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Treg/Th17及Th1/Th2在治疗后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阻治疗16、24周后,HBsAg转阴数、HBeAg转阴数、HBeAg转换数、ALT复常数及HBV DNA转阴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经治疗后,治疗组的肝功能指标及肝纤维化指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肝健脾颗粒不仅可以明显抑制HBV的复制,改善CHB患者肝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70例恩替卡韦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前白蛋白(PA)水平,以探讨抗病毒治疗对PA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PA水平。结果肝硬化Child-Pugh A、B、C级基线PA水平呈递减趋势,均低于对照组血清PA水平(P0.01)。治疗24周58例HBV DNA阴性患者血清PA水平上升,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PA含量可作为判断肝脏合成功能的有效指标,对评价肝硬化患者病情变化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意义。恩替卡韦治疗可改善肝硬化患者血清PA水平。  相似文献   
5.
白细胞介素15(interleukin-15,IL-15)是1994年Grab-stein等发现的,其生物学活性广泛.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IL-15与自身免疫病(autoimmune disease,AID)的研究也逐渐重视.本文就IL-15与AID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脐带血与母亲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9年8月至2010年1 1月在江苏省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分娩的340例HBsAg阳性母亲,定量检测分娩前母亲血清和分娩后脐带血HBV标志物.新生儿接受3剂乙型肝炎疫苗和2剂高效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随访至12月龄.计量资料用中位数(M)表示,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相关性分析用Spearman秩相关.结果 340例HBsAg阳性母亲中HBeAg阳性175例,HBeAg阴性165例,共分娩新生儿341名.母亲血清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阳性率分别为100.00%,0,51.47%,38.82%和99.41%,脐带血分别为14.66%,0.59%,26.69%,39.88%和95.31%.脐带血HBsAg阳性组母亲血清HBsAg浓度明显高于脐带血HBsAg阴性组的母亲(419.40∶387.95,x2=4.592,P<0.05),母亲血清HBeAg阳性组脐带血HBsAg浓度明显高于母亲血清HBeAg阴性组脐带血(0.04∶0.01,x2=5.674,P<0.05).脐带血抗-HBe与抗-HBc水平分别与母亲血清中抗-HBe与抗-HBc的水平呈正相关(r=0.838和0.764,P值均<0.01).随访婴儿至12月龄时,血清HBe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的HBV感染率为11.29%(7/62),血清HBeAg阴性母亲所生婴儿无HBV感染.结论 母亲血清HBsAg浓度越高发生母婴传播的可能性越大,HBeAg阳性母亲的孩子感染HBV的风险高.  相似文献   
7.
白细胞介素15(interleukin-15,IL-15)是1994年Grab-stein等发现的,其生物学活性广泛。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IL-15与自身免疫病(autoim m une disease,AID)的研究也逐渐重视。本文就IL-15与AID的关系作一综述。1IL-15的主要生物学活性1.1促进NK细胞的分化和增殖IL-15能够促进NK细胞的分化和增殖[1]。NK细胞成熟于骨髓,骨髓间质细胞产生的IL-15对NK细胞自骨髓造血干细胞发育是必需的。在IL-15和IL-15Ra缺陷鼠中NK细胞的发育消失,而将IL-15注射到正常小鼠中或IL-15过度表达时,NK细胞的数量则增加。IL-15也能够激活NK细胞,增…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5(IL-15)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重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47例重型乙型肝炎和20例健康者血清IL-15水平,同期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等,分析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5水平与ALT、TBIL、PTA等的相关性.结果 重型乙型肝炎组血清IL-15为(18.9±7.5)n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5.9±2.0)ng/L(P<0.01);死亡组血清IL-15为(24.1±7.5)ng/L,显著高于存活组(15.7±5.4)ng/L(P<0.01);存活组患者血清IL-15浓度随一般情况好转、肝功能恢复而下降.此外,重型乙型肝炎组IL-15与TBIL呈正相关(r=0.570,P<0.01),与PTA呈负相关(r=-0.529,P<0.01),与ALT则无显著相关性(r=0.099,P>0.05).结论 IL-15可能参与重型乙型肝炎的发病过程.IL-15水平与病情存在一定程度的一致性,与病情的转归密切相关.血清IL-15水平的检测可能对于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预后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内镜下硬化剂注射联合口服普萘洛尔与单纯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治疗止血成功率及再出血发生率。方法:入选有效随访患者115例,其中59例采用硬化剂注射治疗,56例采用硬化剂注射联合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全部患者观察12个月,比较两组间的止血成功率及再出血发生率。结果:硬化剂治疗组及联合治疗组治疗前各级别构成及Child-Pugh评分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硬化剂治疗组及联合治疗组的止血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再出血发生率,联合治疗组较硬化剂治疗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硬化剂治疗组及联合治疗组均有较高止血成功率,联合治疗组可显著降低再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5(IL-15)的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27例重型乙型肝炎、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2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IL-15水平,并同期检测患者肝功能、PT和HBV DNA等指标.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血清IL-15(5.9±2.0 pg/mL)相比,慢性肝炎组(9.7±2.7)pg/mL和重型肝炎组(18.3±7.3)均差异有显著性,尤其以重型肝炎患者升高为甚(P<0.01);重型肝炎患者血清IL-15与TBIL呈正相关(r=0.591,P<0.01).此外,慢性肝炎和重型肝炎HBV-DNA低载量组与中高载量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IL-15可能参与宿主的抗病毒应答及乙型肝炎的发病过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肝脏内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