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2002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扩张型心肌病的主要特征是心肌收缩期泵功能障碍,产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常合并心律失常,病死率较高。本病年发病率为5-10/10万,病程长短不等,充血性心力衰竭出现频度较高,预后不良,死亡原因多为心力衰竭和严重心律失常。症状出现后5年生存率约为40%,10年生存率约为22%左右。起病时有气急、甚至端坐呼吸、浮肿和肝肿大等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临床上有心脏增大、心律失常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经超声心动图证实有心室腔扩大与心脏弥漫性减弱,即为本病可能。由于本病原因未明,治疗原则主要针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各种心律失常的治疗,近年来该病的治疗原则从单纯改善血  相似文献   
2.
经皮锁骨下静脉穿刺小儿右心导管检查先天性心脏病11例。9例从右侧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2例从左侧穿刺成功。本方法与过去切开大隐静脉作心导管检查对比,具有不用切开静脉,操作方便,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伤口感染和可以再次使用已穿刺的静脉等优点。本组病例未发现合并症发生。  相似文献   
3.
我科从1979年至1985年进行了73例小儿心导管检查及9例心血管造影,现总结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本组患儿共82例,男39例,女43例.接受右心导管检查73例,右心造影9例.其中切开右侧大隐静脉检查65例,经皮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心导管检查17例.右心导管检查最小年龄6岁,右心造影最小年龄7岁. 82例经右心导管及右心造影检查(经手术证实)有11种心脏畸形(见附表),临床诊断符合率为92.8%.  相似文献   
4.
病毒性心肌炎可由多种病毒引起。近年来似有增高的趋势,虽然我区报告仍不多,但临床常碰到这些病例。现将我科1981~1984年底住院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的46例进行分析。全部病例均按九省(市)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协作组1978年5月制订的《关于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诊断指标的建议》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5.
6.
7.
乙胺碘呋酮(Amiodarone)是一种选择性冠状动脉扩张药,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心肌耗氧量,早年应用于治疗心绞痛,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心律失常,疗效显著.对儿童期各种心律失常的治疗也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我科从1979年8月至1983年12月用该药系统治疗22例心律失常病儿的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18例肺炎合并心衰的患儿,使用血管扩张剂消心痛治疗取得满意效果.传统方法治疗无效者用消心痛亦取得优异疗效。全部病儿在使用血管扩张剂后约2h 心率平均碱少20次/分,8h 后减少30次/分;烦躁不安,紫绀等亦相应减轻;肝脏复原一般需时较长。甲皱微循环观察结果证实:肺炎心衰病儿有单位范围内微血管袢数目减少,动脉枝缩短、变小等表现,并有红细胞聚集、血流减慢、小静脉迂曲淤血现象,为使用血管扩张剂治疗肺炎心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弥漫型肺动静脉瘘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男,7岁。生后6个月口唇、肢端持续紫绀伴活动后咳喘。平时偶有鼻衄,无蹲踞及晕厥史。体检:R32次/分,P102次/分,bP12/6.5kPa,身长108cm。营养欠佳,口唇及指趾端轻度青紫,杵状指趾(+)。心脏无杂音,两肺(-),肝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Hb152g/L,RBC 5.2×10~(12)/L。痰及胃液未找到含铁血  相似文献   
10.
风湿热和风心病是儿童时期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是儿童时期常见与链球菌感染有关的胶原组织病。临床症状可分急性风湿热期和慢性心脏瓣膜病期(亦称风心病),严重地危害着儿童的健康成长。我科1960—1979年20年间共收治222例风湿热和风心病患者,占同期住院病人总数的1.54%。临床诊断条件按1964年兰州心血管会议标准。现将资料统计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