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报告选择116例慢乙肝分为3组,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胸腺肽治疗组(Ⅰ组)46例,抗惭肝免疫核糖核酸治疗组(Ⅱ组)36例,对照组(Ⅲ组)34例。Ⅰ、Ⅱ、Ⅲ组HBeAg阴转率分别为63.9%、31.3%和16.7%;HBVDNA阴转率分别为56.8%,19.0%和14.3%;抗HBcIgM阴转率分别为56.0%,33.3%和25.9%。显示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胸腺肽治疗对乙肝病毒复制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HLA-DRB1*14和*15等位基因与肝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以4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病例组,以13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应用PCR-SSP方法对研究对象外周血的HLA-DRB1等位基因进行检测,分析其表达与原发性肝癌的相关性。结果 HLA-DRB1*14在病例组中的分布频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χ2=9.925,P=0.002,OR=3.450,95%CI:1.555~7.655),HLA-DRB1*15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60,P=0.262,OR=1.538,95%CI:0.723~3.274)。结论 HLA-DRB1*14可能是原发性肝癌的易感基因,HLA-DRB1*15可能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阐明在广西瑶族地区新发现的两个肝癌高发家族发生肝癌家族聚集性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广西瑶族不同地区的两肝癌高发家族成员作为研究对象,应用ELISA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清中HBV和HCV血清学标志物、采用PCR和RT-PCR技术分别检测HBV DNA和HCV RNA,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两肝癌高发家族成员中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HBV DNA、抗 HCV、HCV RNA的阳性率分别为45.0%(9/20)、35.0%(7/20)、15.0% (3/20)、25.0% (5/20)、45.0%(9/20)、25.0%(5/20)、0(0/20)、0(0/20)和9.52%(2/21)、42.9%(9/21)、4.8%(1/21)、4.8%(1/21)、23.8%(5/21)、9.52%(2/21)、0(0/21)、0(0/21)。其中HBsAg在两组间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3),A家族以山泉水作为饮用水,B家族十年前以塘水作为生活用水;其余因素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结论 瑶族不同地区、不同家族成员发生肝癌家族聚集性的危险因素可以有所不同,HBV感染、饮用塘水等因素均可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从而导致肝癌家族聚集性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广西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为更好的防控甲型H1N1流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9年8月至2010年1月在广西8家医院住院的122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资料,并回顾性分析其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 甲型H1N1流感爆发,在2009年11月、12月达到高峰,男女比例为1.5:1,年龄分布主要以10~25岁青少年为主,占全部病例的86.9%,平均年龄(18.2±9.6)岁,职业以学生为主(86.9%),汉族与壮族人口比为1.03:1;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胸痛,无特异性.外周血白细胞正常或降低(91.0%),血钾偏低(13.5%),影像学检查以肺部炎症改变为主;70例(57.4%)患者行抗病毒治疗,120例患者康复出院,2例患者死亡.结论 广西甲型H1N1流感的发病高峰在冬季,发病年龄分布在青少年,以学生多见;临床表现无 明显特征;外周血白细胞正常或下降;影像学以肺部炎症改变为主;病例多为轻症,而重症病例有较高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HBV-M表达模式和HBV-DNA定量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M)表达模式、HBV-DNA复制水平与原发性肝癌(HCC)的关系.方法 216例原发性肝癌(HCC组),353例慢性乙型肝炎(CHB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分别检测两组血清HBV-M和HBV-DNA水平.结果 两组HBV-M表达模式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C组血清学小三阳(HBsAg、HBeAb、HBcAb阳性)表达率(62.04%)显著高于大三阳(HBsAg、HBeAg、HBcAb阳性)表达率(18.98%);CHB组小三阳表达率为61.47%,大三阳为36.83%;CHB组大三阳表达率高于HCC组(P<0.05).HBV-DNA阳性率HCC组为56.5%,CHB组为7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HBV-DNA阳性患者中,HCC组HBV-DNA复制水平显著低于CH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C患者HBV-M表达模式以小三阳为主,其HBV-DNA复制水平较CHB患者低.  相似文献   
6.
黄旭美  陈务卿  吴健林 《广西医学》2006,28(7):1068-1070
2003年1月13日至2003年4月25日,我院收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临床诊断病例6例,现将患者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胸部X线检查、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HBV、HCV、HBV和HCV重叠感染与HCC发生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HBV、HCV、HBV和HCV重叠感染及复制与广西HCC发生的关系.方法:在肝癌高发区和低发区分别选择符合全国诊断标准的HCC病人78例作为病例A组(肝癌高发区组)、B组(肝癌低发区组),并分别选择相同乡镇、生活习惯、生活水平、年龄±5岁、同性别的原籍健康人群2组分别78人作为对照组C组(肝癌高发区正常人组)和D组(肝癌低发区正常人组),应用PCR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清中的HBVDNA、HCVRNA,并对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HBVDNA、HCVRNA、HBVDNA HCVRNA阳性率分别为:A组69.2%(54/78)、20.5%(16/78)、16.7%(13/78);B组52.6%(41/78)、6.4%(5/78)、5.1%(4/78);C组18.0%(14/78)、7.7%(6/78)、3.8%(3/78);D组10.3%(8/78)、2.6%(2/78)、1.3%(1/78);其中A组与C组,A组与B组组间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与D组中HBVDNA阳性率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HBV、HCV、HBV和HCV的重叠感染及复制与广西肝癌高发区的肝癌发生有密切关系,其中HBV的感染及复制在肝癌的发生中最为重要,高发区中HCV、HBV和HCV的重叠感染的致癌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8.
拉米夫定 (L amivudine,简称 3TC,商品名 :贺普丁 )是一种新型的核苷类似物 ,具有很强的抑制乙型肝炎病毒 (HBV)复制的作用 ,近几年临床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 ,2 ] 。 1999~2 0 0 1年我院应用常规疗法联合 3TC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CHB) 132例 ,疗效较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12 38例 CHB为我院 1999~ 2 0 0 1年门诊及住院患者 ,诊断依据 1995年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标准 [3]。治疗组 132例中男 10 5例 ,女 2 7例 ;年龄 15~ 6 9岁 ,平均 (40 .5± 11.8)岁 ;病程最长 6年 ,最短 1年 ,平均(2 .3…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广西少数民族瑶族地区新发现肝癌高发村肝癌高发的危险因素,为对肝癌进行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场和实验流行病学方法相结合,以广西新发现的肝癌高发村及相对低发村原藉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肝癌发生状况、肝炎病毒感染及复制、生活环境因素进行初步调查。结果肝癌高发村和相对低发村肝癌的粗年平均死亡率分别为104.90/10万和55.76/10万.两村比较无显著性差别(P〉0.05);两村居民HBsAg和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17.8%(11/62)、12.9%(8/62)和9.4%(10/107)、4.7%(5/107)。两村比较HBsAg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别(χ2=2.54,P=0.11)。但两村HBVDNA阳性率差别有显著性意义(r=3.75,P=0.05);两村抗-HBs的阳性率分别为53.2%(33/62)和60.7%(65/107),两村比较无显著性差别(χ2=0.91,P=0.34)。高发村10年前以塘水作为饮用水.而低发村一直以山泉水作为饮用水;两村均未检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结论在广西少数民族瑶族地区新发现的肝癌高发村肝癌高发的主要危险因素为HBV感染.尤其是HBV的复制、饮用塘水和遗传因素的共同作用;黄曲霉毒素及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在此地区肝癌的发生中所起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HLA-DRB1*09/12/15等位基因频率与广西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性肝病病情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specific primer,PCR-SSP)技术对64例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asymptomatic chronic hepatitis B,ASC)组、80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组、65例乙肝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组、56例乙肝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以及75例正常对照(NC)组的HLA-DRB1*09/12/15等位基因进行检测,分析其表达频率与慢乙肝病情的相关性.结果:乙肝肝硬化组HLA-DRB1*15等位基因的携带率(10.8%),较NC组(34.7%)、ASC组(39.1%)、HCC组(33.9%)、CHB组(33.8%)明显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HLA-DRB1*09/12在各组间的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HLA-DRB1*15等位基因携带者感染HBV后可能降低乙肝肝硬化发生的风险,HLA-DRB1*15可能是广西乙肝肝硬化的抵抗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