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3篇
眼科学   9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估高度近视散光眼患者行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sub-bowman keratomileusis,SBK)后应用0.1%溴芬酸钠滴眼液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4月至2013年5月在本科拟行SBK手术的高度近视散光眼(-6.00 D≤等效球镜≤-10.00 D,散光≤-4.00 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7例,72眼)和对照组(36例,72眼).试验组:术后前3d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每天4次,第4天换成溴芬酸钠滴眼液,每天2次,至术后1个月;对照组:术后前3d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每天4次,第4天换成氯替泼诺混悬滴眼液,每天2次,至术后1个月.比较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裸眼视力、屈光状态、眼压及跟部症状等.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裸眼视力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的眼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试验组与对照组2组间屈光状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1周试验组与对照组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平均眼压值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无停用溴芬酸钠,对照组中有6眼1个月随访时因激素性高眼压停用氯替泼诺混悬滴眼液并加用降眼压药物.结论 高度近视散光眼患者SBK术后应用溴芬酸钠安全、有效、耐受性好,能有效减少激素性高眼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3.
缝线与未缝线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植入硬性人工晶体的角膜缘隧道切口,缝线与未缝线对术后手术源性散光及裸眼视力的影响.方法两组246例患者251只眼,其中缝线组128例(130只眼)术毕切口垂直缝合1针,未缝线组118例(121只眼),分别检查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角膜曲率和裸眼视力.结果缝线组术后1周手术源性角膜散光(0.81±0.62),裸眼视力≥1.0者35.4%,术后1个月手术源性角膜散光(0.52±0.44),裸眼视力≥1.0 者52.3%,术后3个月手术源性角膜散光(0.38±0.38),裸眼视力≥1.0 者 68.5%;未缝线组术后1周手术源性角膜散光(2.04±1.49),裸眼视力≥1.0 者15.7%,术后1个月手术源性角膜散光(1.68±0.94),裸眼视力≥1.0 者22.3%,术后3个月手术源性角膜散光(1.37±0.58),裸眼视力≥1.0 者25.6%.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和视力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缝线组术后切口关闭严密,反应较轻,视力恢复快且手术源性散光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非甾体与甾体类抗炎药物在薄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使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在角膜屈光手术后的使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收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眼科行薄瓣LASIK手术患者314例(628眼),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氯替泼诺组和溴芬酸钠组各157例(314眼)。分别于术前,术后3 d、15 d、1个月、3个月行视力、电脑验光、眼压(IOP)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采用重复测量两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观察时间点2组间裸眼视力(UCVA)、球镜度、柱镜度和IOP的差异;混合线性模型分析不同观察时间点UCVA达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比例;χ2检验比较2组术后弥漫性板层角膜炎(DLK)发生率。结果氯替泼诺组与溴芬酸钠组在观察时间点达到术前BCVA的UCVA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17,P>0.05)。术后15 d氯替泼诺组与溴芬酸钠组球镜度分别为(0.04±0.68)D和(0.16±0.5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184,P<0.05);IOP分别为(14.67±4.00)mmHg(1 mmHg=0.133 kPa)和(10.91±2.40)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4.232,P<0.01)。术后15 d氯替泼诺组高眼压累计发生35眼(11.2%),溴芬酸钠组无一例发生高眼压。2组间Ⅲ级以下DLK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3,P>0.05)。结论溴芬酸钠滴眼液替代氯替泼诺滴眼液用于薄瓣LASIK术后有良好的抗炎效果,并且减少了术后激素性高眼压的发生率,更有利于术后获得较稳定的屈光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飞秒激光治疗近视手术安全因素和护理对策。[方法]对2012年6月—2015年6月行飞秒激光治疗近视手术中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人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相关因素,制订相关护理对策。[结果]病人的心理因素与配合、吸附环的选择、吸附装置的连接等均影响飞秒激光治疗近视手术的术中安全;病人状态焦虑症状阳性检出率为82.61%,特质焦虑症状阳性检出率为86.96%;病人紧张、焦虑40例(86.96%)、眼部不适27例(58.70%)、头位不适19例(41.30%)、环境因素9例(19.57%)、其他因素7例(15.22%)。[结论]重视飞秒激光治疗近视手术过程中的安全管理,采取针对性管理措施,是保证飞秒激光手术安全开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本科生眼科见习模式的效果。方法:对本校同一专业、不同学年的学生,在同一教员带教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见习方式,A组采用PBL等多种教学手段为主导的改进教学模式,B组采用传统的眼科学见习方法。见习结束通过相关考试及问卷调查。结果:A组学员学习兴趣、发现问题等能力有明显提高,诊断能力、临床思维意识有不同改进。结论:眼科学临床见习有自身特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引入PBL等先进教学方法可明娃提高教学效果,并为临床实习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水浸润分离法在SMILE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将拟采用SMILE手术完成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72例(144眼)纳入研究,每例患者随机选取一眼常规分离角膜基质透镜,对侧眼水浸润分离角膜基质透镜。观察术中切口上皮损伤情况,光镜下观察透镜边缘的整齐程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术后视力、屈光状态、对比敏感度。结果术中发生角膜切口边缘上皮损伤水浸润分离组与常规分离组分别为2眼(3%)与14眼(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1,P〈0.01)。采用水浸润法分离的角膜基质透镜边缘光滑整齐,常规分离的透镜边缘相对粗糙。水浸润法分离组与常规分离组术后第1天视力为4.98±0.06与4.89±0.53,等效球镜度为(+0.20±0.42)D与(+0.30±0.37)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P〉0.05),残余散光度为(0.14±0.40)D与(0.41±0.5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9,P〈0.05)。术后第1个月视力分别为4.99±0.06与4.97±0.06,等效球镜度分别为(+0.11±0.40)D与(+0.13±0.41)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8,P〉0.05),残余散光度为(0.05±0.46)D与(0.36±0.6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1,P〈0.05)。2组对比敏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常规SMII正术中微透镜分离法相比,水浸润分离法可有效地减少术中角膜上皮的损伤,减小分离阻力,取出的角膜基质透镜表面更加平滑,边缘更加整齐,并明显减少了术后残余散光。  相似文献   
8.
许多  阚秋霞  张国伟  陈开建  刘丽娜  郎敏  白继 《眼科》2014,23(5):295-300
目的 分析SMILE手术矫正中、高度近视散光临床疗效,探讨SMILE手术矫正中、高度近视散光的技术特点。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1.00~-5.50 D的中、高度近视散光患者47例92眼。方法 对中、高度近视散光患者47例92眼完成SMILE手术矫正,术前等效球镜屈光度为-3.25~-5.50 D,近视散光-1.00~-4.50 D,其中中度散光-1.00~-3.00 D者54眼为A组,高度散光-3.00~-4.50 D者38眼为B组。应用VisuMax全飞秒激光系统,采用SMILE术式,微透镜直径为6.0~6.5 mm,角膜帽直径6.8~7.5 mm,帽厚120~130 μm,边切2 mm,按照SMILE术式常规操作流程完成手术,并引入角膜微透镜中心精确定位以及水浸润分离微透镜技术。术后常规抗菌、抗炎药物治疗。主要指标 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后裸眼视力(UCVA)、屈光状态、残留散光度数、视觉对比敏感度。结果 92眼均按设计完成手术,其中1眼术中负压环锥脱失,再次吸附完成手术,角膜透镜层间出现较为明显不透明气泡层(OBL)3眼,角膜帽边切区上皮脱落大于1 mm×1 mm者2眼,激光扫描区域黑斑导致分离较为困难1眼。术后第1天,术眼角膜透明,无上皮缺损及干燥斑。术眼UCVA大于或等于术前BCVA眼数:术后1天89眼、1周90眼、1个月92眼、6个月79眼(复查眼数79眼),其中术后1天、1周、1个月、6个月超过术前BCVA 2行的眼数分别为14眼、18眼、22眼、16眼。术后无1级以上的弥漫性板层角膜炎(DLK)、无上皮植入以及明显干眼症状的病例。中、高度散光组间对比,术后U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明视下视觉对比敏感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MILE手术矫正中、高度近视散光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并有较高的安全性及预测性,术中角膜微透镜中心“精确定位”及水浸润分离技术可提高手术的准确性。(眼科, 2014, 23: 295-300)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机械刀完成的薄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正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后屈光不正的安全性、有效性与可预测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RK近视矫正术后视功能下降要求再次手术矫正的病例27例(38眼),近视20眼,远视18眼,其中22眼合并不规则散光。RK术后11-24年,年龄38-53岁,等效球镜度-9.50-+4.25D,放射状角膜切口8-32条,角膜厚度512~557Ixm。应用OUP-SBK角膜板层刀制作角膜瓣,采用Allegretto准分子激光治疗系统进行基质切削。合并不规则散光病例应用角膜地形图引导的个性化切削,其他的采用优化模式进行切削。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术中未发生角膜瓣游离、纽扣瓣、不全瓣以及角膜瓣碎裂,未发生眼球破裂。角膜瓣厚度(102.0±7.7)μm。角膜基质平滑,9眼角膜上皮边缘缺损,7眼角膜边缘出血。术后第1天角膜瓣透明,上皮完整,术后1d、1周、1个月、6个月裸眼视力大于或等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比例分别为63%、82%、88%、87%。38眼术后的BCVA均大于或等于术前BCVA。进行角膜地形图引导的个体化切削的22眼,术后治疗区偏移及治疗光学区过小等情况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矫正,手术前后彗差、总高阶像差明显减小(t=-3.70、4.10,P〈0.01),3.0c/d及18.0e/d频率上的对比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3.24,P〈0.01)。结论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出现的视功能下降采用机械刀薄瓣LASIK再次手术矫正安全、有效,同时可明显地改善部分患者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0.
准分子激光在翼状胬肉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继  贺翔鸽  张怡  阚秋霞 《眼科研究》2004,22(2):139-139
我们近年将准分子激光以及生物液膜技术应用于翼状胬肉治疗,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门诊患者15例19眼,男6例8眼,女9例11眼;年龄42~64岁。复发性翼状胬肉8例10眼,假性胬肉1例1眼,非复发性翼状胬肉6例8眼。所有患者中翼状胬肉均侵及角膜2 5mm以上。1.2 手术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