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6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5 毫秒
1.
目的进一步探讨米托蒽醌(MTZ)在急性白血病(AL)化疗中的作用特点,提高临床对难治性白血病的化疗疗效和AL的完全缓解(CR)率和无病生存率(FDS)。方法57例CD34 抗原高表达的AL患,随机选择3种常规化疗方案(MA/MAE、DA/DAE、HA/HAE),联合化疗1~2个疗程后分别比较缓解率、骨髓抑制及其它毒副作用;同时骨髓白血病细胞体外培养72h,进行药物杀伤效应实验,分别比较MTZ、柔红霉素(DNR)、高三尖杉酯碱(HHT)在体外对白血病细胞不同分化阶段的抑制作用。结果以MTZ为主的MA/MAE方案有效率最高,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为80.0%(24/30),比DA/DAE和、HA/HAE方案高28.8%和56.9%;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COMP方案有效率为92.6%(25/27),比CDOP方案高27.4%。药物抑制试验显示MTZ对分化较早期阶段的CD34^ 白血病细胞的抑制显高于DNR和HHT。结论MTZ具有较强的抗白血病活性,临床骨髓抑制明显和较少产生耐药,可能与其主要作用于白血病细胞的分化较早阶段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伴抑郁障碍患者抗抑郁治疗前后血浆P物质的变化。方法将46例恶性血液病伴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3例,均进行常规内科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伴睡眠障碍者每晚口服米氮平15mg·d^-1治疗,无睡眠障碍者早晨口服氟西汀10mg·d^-1治疗,观察4w。于治疗前及治疗2w、4w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抑郁状况;于治疗前及治疗4w末采集空腹静脉血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P物质浓度。结果研究组治疗2w末起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下降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两组内及两组间治疗前后各时段血浆P物质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抗抑郁治疗可改善恶性血液病患者伴发的抑郁症状,但对血浆P物质水平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去甲氧柔红霉素(IDA)和柔红霉素(DNR)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85例初治AML患者按诱导缓解方案随机分成2组,其中IDA联合阿糖胞苷(IA)组45例,DNR联合阿糖胞苷(DA)组40例。IA组诱导化疗方案为去甲氧柔红霉素10~12mg/(m2.d),d1~3,阿糖胞苷100~150mg/(m2.d),d1~7。DA组诱导化疗方案为柔红霉素40~60mg/(m2.d),d1~3,阿糖胞苷100~150mg/(m2.d),d1~7。观察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1个疗程结束后IA组有效率88.9%,完全缓解率82.2%,DA组有效率70.0%,完全缓解率57.5%,两组间有效率、完全缓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的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和粒细胞缺乏所致的感染,未见严重的非血液系统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甲氧柔红霉素的诱导方案比用柔红霉素的方案具有更高的完全缓解率,且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和网织血小板(RP)检测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3-06~2004-10住院的ITP患者48例,根据疗效分为两组,其中临床有效组40例,临床无效组8例,以5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应用流式细胞仪(FCM)测定其治疗前后血浆和(或)血清PAIgG及RP%,并常规血小板计数。结果ITP患者临床有效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PAIgG和RP%显著降低(P<0.01)。临床无效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AIgG和RP均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治疗前3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PAIgG和RP动态检测将是ITP患者血小板治疗效果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患,男,39岁。患银屑病20余年,间断服用乙双吗啉近10年,因牙龈出血伴低热1周来院就诊。查体:神志清,咽部无充血,扁桃体不大,浅表淋巴结不肿大,胸骨无压痛;全身可见散在性暗红色斑丘疹,压之不退;两肺呼吸音清,无干、湿啰音;心音清,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脾肋缘下未及;四肢活动自如,无畸形。外周血常规:  相似文献   
6.
吴炜  谢晓宝  钱新瑜  严峰  凌云  曹祥山 《吉林医学》2011,(19):3931-3933
目的:观察以硼替佐米为主的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3例MM患者(初诊MM13例,难治复发MM10例)采用以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每个患者接受1~6个疗程的化疗。采用EMBT标准评价疗效,按照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常规毒性判断标准(NCI CTCAE3.0)判断不良反应。结果:中位随访13个月(2~30个月),完全缓解(CR)3例(13.0%),接近CR(nCR)1例(4.3%),部分缓解(PR)7例(30.4%),轻微反应(MR)6例(26.1%),总有效率(ORR=CR+nCR+PR+MR)73.9%。在初诊组及难治复发组、ISS分期Ⅱ期及Ⅲ期、肾功能不全及肾功能正常MM中,CR/nCR率和O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感染、血液学毒性、外周神经病变、腹泻及乏力,多数易于控制。结论:硼替佐米为主的方案治疗MM有效率高,多数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核形正常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13q14缺失的情况。方法运用位于13q14的序列特异性DNA探针RB1、D13S319、D13S25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I-FISH)技术对26例初发的CLL患者进行染色体13q14的检测。结果 26例B-CLL中12例(46.1%)有13q14缺失,阳性细胞率为25.0%~90.0%,其中RB1单独缺失0例,D13S319单独缺失3例(11.5%),D13S25单独缺失3例(11.5%);RB1、D13S319、D13S25同时缺失1例(3.9%),D13S319、D13S25同时缺失有5例(19.2%)。结论 CLL患者13q14缺失区域是不恒定的,而I-FISH是研究13q14缺失准确而快速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作者应用脐血治疗血液科疾病扣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脐血来源于无任何遗传性、家族性疾病史,乙肝两对半及丙肝抗体阴性,无产科并发症的足月妊娠健康产妇。当胎儿娩出后断脐,应用密闭式采血法,采集量扣~200Tnl,有核细胞数0.47X10儿~4.6\10'几均数1.4/1矿地上0.96X10,IL,交叉配血相合后于采集后24h内输给患者,接受输血患者均为住院者,经外周血,骨髓象、病理等有关检查明确诊断。再障组22例(慢性18例,重型再障3例,纯红再障1例);肿瘤组(包括白血病)28例,总共扣例中男朋例,女20例,年龄3~69岁,平均3…  相似文献   
9.
多年来围绕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的临床表现 ,细胞形态、干细胞培养、染色体和癌基因等 ,人们进行了大量研究 ,取得了一些进展。我们在对MDS患者进行染色体分析同时 ,进行骨髓细胞免疫分型的检测 ,试图找出两者之间的某种联系 ,现报告如下。1 病例和方法1 1 病例 来自我院 1 996年 6月~ 2 0 0 0年 6月骨髓报告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的 2 1例患者。1 2 试剂 单克隆抗体CD13、CD14 、CD15 、CD33、CD34(美国B D公司产品 )。1 3 实验方法 流式细胞仪检测 ,染色体分析 (直接法加短期培养法 ,中山…  相似文献   
10.
乙双吗啉(Bimolane,AT-1727)常用于治疗银屑病,近10年来乙双吗啉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甚至白血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现将我院近年来发现的10例乙双吗琳所致治疗相关性白血病(ANLL)报道如下。1临床材料1.1一般资料:自1985年5月~1998年4月我院先后收治了10例NI。I。,其中男4例,女6例,发病中位年龄36.7岁(20~54岁)。1.2银屑病病程及服药情况:患银屑病病程3~21年,服用银屑病的治疗药物中,单服乙双吗啉5例,乙双吗啉十乙亚胺2例,乙双吗批十白血宁3例。共同特点是都服用了乙双吗啡,服用总量为20~4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