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旨在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57例患者,按心率≤60次/min、60~70次/min、>71次/min分成3组,行冠脉MSCT造影(MSCTA),将数据在回顾性心电门控下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和多平面重建(MPR),观察其对冠状动脉的显示,其中11例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对照。结果心率≤70次/min患者CT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心率>70次/min组(P<0.001)。11例与相应的SCA比较,MSCTA诊断50%以上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88.9%、71.4%、86.7%和83.3%。结论MSCT能显示冠状动脉钙化和狭窄、进行冠脉支架术后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膝关节外伤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评价膝关节外伤的MRI检查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对经手术、关节镜检查或临床证实的75例膝关节外伤,把正常与不正常的膝关节MRI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39例半月板损伤;53例损伤的韧带;单纯性滑膜囊或关节囊积液4例;骨挫伤5例;正常2例。其中膝关节损伤合并关节积液的有18例,骨挫伤合并韧带损伤2例,合并半月板损伤3例。结论 MRI能够清晰显示膝关节解剖结构,能准确诊断膝关节骨折、骨挫伤、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及关节积液,并进行分级,是膝关节外伤较理想的一种非创伤性检查方法,有很好的准确性和细微性,可为临床治疗方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比分析常规MR检查与关节镜结果,探讨MR在肩关节损伤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1.5T MR扫描仪对27例肩关节损伤患者进行扫描,分析韧带、肌腱及盂唇的MRI形态学表现特点,与关节镜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MR在判断肩袖损伤的准确度81.5%,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5%、71.4%。在关节盂唇损伤准确度88.9%,敏感度50%,特异度100%。在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撕裂中准确度91.3%,敏感度66.7%,特异度80.9%。结论 MR能多方位成像,且软组织分辨率高,对肩关节周围的软组织结构显示清晰,在肩关节损伤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提高肩关节损伤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放射诊断实习是使影像学实习生成长为放射诊断专业人才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教学实践模式。提高放射诊断实习质量,增强医学影像专业实习生的有关临床能力是临床教学中值得重视和思考的问题。丰富的学习资源,强调影像表现与临床、病理相结合以及X线、CT、MRI并重,加强阅片和操作技能的培养,强调临床辩证思维等方法有助于改善和提高放射诊断临床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6层CT在颈动脉海绵窦瘘分型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临床或DSA检查证实的颈动脉海绵窦瘘16层CTA检查结果,同时对本组病例进行分型。结果:①直接型瘘12例,其中5例瘘口位于海绵窦Ⅱ段,2例瘘口位于海绵窦Ⅲ段,4例瘘口位于海绵窦Ⅳ段,1例瘘口位于海绵窦Ⅴ段,瘘口呈线条状8例,呈非线条状4例。②间接型瘘5例,均未能清晰显示颈内、外动脉的硬脑膜支。结论:16层CT血管成像是一种无创的颈动脉海绵窦瘘的首选诊断方法,能清楚显示颈动脉海绵窦瘘瘘口的位置和大小,对其在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对梗阻性黄疸定位、定性的诊断意义。方法:对27例经MRCP诊断为胆总管恶性梗阻患者的MRCP及MRI图像进行分析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MRCP均满意地显示了梗阻及狭窄的部位和断端的形态。梗阻部位为肝门部8例,胆总管下部19例。恶性梗阻26例中胆管突然截断22例,向心性狭窄4例。结论:MRCP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胆道梗阻的性质,能够较好地评价胆道系统的正常与病理解剖,是诊断胆道病变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在颅内血管造影(CTA)的临床价值。方法 利用16排螺旋CT作脑血管增强扫描,获得原始横断面图像,采用VR、SSD和MIP技术重建三维脑血管图像。本组29例,包括正常15例,异常14例,其中Willis环发育异常8例,动脉狭窄6例,血管闭塞2例.动脉瘤3例,AVMl例。结果 16排螺旋CT颅内血管成像清楚显示颅内血管,能显示异常血管的类型、位置、形成、大小。结论 16排螺旋CT的CTA是一种显示内血管病变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它较普通螺旋CT更快捷、更安全,对临床治疗方案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HIE)CT损伤与临床缺氧程度的关系.方法对HIE 104例的CT变化严重程度分型与临床缺氧程度进行了对比性分析.结果 CT损伤轻度48例,中轻度缺氧44例(91.7%);CT重度24例中重度缺氧20例(83.3%).结论 HIE CT损伤分为轻、中、重三度,其与缺氧程度、预后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探讨超急性脑梗死时梗死区主要代谢物变化特点.方法 经临床及常规磁共振诊断的31例超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6h内行病变及周边区1H-MRS检查,回顾性分析MRS资料,观察脑梗死区内及周边脑代谢产化合物产变化.结果 梗死中心区.边缘区及对照区N-乙酰天门冬氨酸(N-acetylaspartate).肌酸(Creatine,Cr)无显著性差异,中心及边缘区胆碱(Choline,Cho)相对升高,Cho/Cr增高,三组间差异有显著性.29例梗死中心出现倒置乳酸(Lactine,lac)峰,8例边缘区出现lac峰,两组间对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在脑梗死中1H-MRS能无创性的反应梗死区脑代谢产物的改变,Lac出现是反应脑梗死的敏感指标,病灶边缘的波谱变化提示存在缺血半暗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MR灌注成像技术对原发性小肝细胞癌(SHCC)的诊断价值。方法手术病理证实SHCC13例共16个小肝癌病灶术前在常规磁共振平扫后采用2D SPGR序列进行T1WIMR灌注成像检查,比较病灶区及正常肝实质时间信号强度(time-intensity curve,TIC)及相关函数图变化。结果小肝癌组峰值时间(timetopeak,TTP)(26.17±6.2)s,正常对照级肝实质TTP(54.92±9.26)s,P&lt;0.01。结合MRI平扫,MR灌注成像技术对原发性小肝细胞癌诊断符合率为87.5%。结论MR灌注成像技术可以提供比传统图像准确的肿瘤血供信息,对小肝癌的诊断及鉴别提供了一种新的较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