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病理性瘢痕裸鼠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验证所构建裸鼠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模型在病理性瘢痕研究中的可行性。方法 将0.8cm×0.8cm×0.5cm的人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组织块移植到裸鼠皮下,大体观察裸鼠及植入物情况。移植后第16天取出移植物与原标本进行下列指标的比较:体积、瘢痕的镜下特征、酸性黏多糖含量及Ⅰ、Ⅱ型胶原含量。结果 移植后裸鼠全部存活且创面愈合良好。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组织块的酸性黏多糖含量移植前分别为3448±1452、1940±509,移植后分别为3237±1871、1809±552,移植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入物保持着原有的胶原特性及含量,未检测到细胞变性坏死。结论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以适当体积移植到裸鼠皮下,其生物学特性可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稳定,该动物模型适用于病理性瘢痕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在临床应用的技巧。方法 对48例拟行整形外科手术的患者采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采用常规扩张法注液,获得额外的皮肤缺损修复和器官再造。结果 48例中,有2例扩张器外露,1例扩张囊漏液,无感染、血肿等并发症,全部病例均获得满意效果。结论 熟练、规范的操作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耳再造中纤维囊壁最好去除。  相似文献   
3.
目的 构建pGPU6/GFP/Neo-shRNA-CTGF重组质粒(简称shRNA-CTGF),通过RNA干扰(RNAi)技术对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进行体内、体外干预,分析其对瘢痕疙瘩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Ⅰ,COL-Ⅰ)表达的影响.方法 设计并构建特异性shRNA-CTGF重组质粒,RNAi转染体外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eloid fibroblast,KFB),检测CTGF基因沉默情况及KFB分泌的COL Ⅰ量;将shRNA-CTGF重组质粒对构建的裸鼠瘢痕疙瘩动物模型进行体内转染,检测CTGF基因沉默情况及COL-Ⅰ基因、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成功构建了CTGF重组质粒,其在体内、体外环境下均可成功沉默CTGF表达,其抑制率为86.8%和54.1%;RNA体外干扰KFB定向沉默CTGF的同时可显著抑制COL-Ⅰ表达,其mRNA、蛋白水平抑制率分别为76.8%和65.6%;RNA体内干预实验也可显著降低COL-Ⅰ表达,其mRNA、蛋白水抑制率分别为52.7%和48.0%.结论 shRNA-CTGF重组质粒在体外及体内环境下均可成功沉默CTGF基因表达,沉默CTGF能显著降低瘢痕疙瘩中COL-Ⅰ蛋白含量,提示CTGF基因是病理性瘢痕治疗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A型肉毒素(BTXA)治疗面部皱纹的疗效.方法 对38例额纹、眉间纹、鱼尾纹患者利用BTXA根据部位不同,分别采用不同剂量,定点均匀注射.结果 38例患者经治疗后37例效果显著(97.37%),1例有效(2.63%),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 BTXA在面部除皱中有确切的疗效,且痛苦小、见效快、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一种新型的猪胶原基真皮支架(PCDM)的细胞毒性和与成纤维细胞(FB)的亲和性进行评价,为这种新型生物材料的安全应用及工艺改良提供依据。方法用MTT法检测真皮支架不同浓度的浸提液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情况,按医用生物材料细胞毒性分级标准进行评级;用MTT法测定种植24 h后FB在PCDM乳头层面的黏附情况,并与空白培养板对照,确定细胞在支架上的黏附率;在PCDM乳头层面种植人FB,于接种后1、7、14天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扫描电镜观察FB在PCDM上的生长情况。结果PCDM细胞毒性评级为0~1级,可认为无细胞毒性;FB在PCDM上的黏附数目相当于在培养板上的50%;FB在真皮支架乳头层表面增殖良好,但无法长入支架内部。结论猪胶原基真皮支架是一种无毒的天然异种真皮替代物,细胞亲和性较好,但需要改良生产工艺,以提高细胞黏附率和细胞相容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RNA干扰(RNAi)技术,通过热休克蛋白47重组质粒(HSP47siRNA)和脂质体的混合液,对瘢痕疙瘩裸鼠动物模型的体内干预后,分析HSP47基因在瘢痕疙瘩生成中的作用。方法构建裸鼠瘢痕疙瘩动物模型,于第16天腹腔麻醉后在实验组瘢痕疙瘩内注射质粒、脂质体混合液0.25ml,对照组裸鼠腹腔注射磷酸缓冲液(PBS)0.25ml,原笼饲养,7d回收标本,分别做mRNA水平检测、胶原蛋白水平检测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实验组HSP47mRNA表达明显降低,且实验组总胶原含量,I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与对照组比较也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RNAi技术,通过过HSP47siRNA表达载体特异性沉默瘢痕疙瘩中HSP47基因表达后,瘢痕疙瘩中胶原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均能得到明显抑制,表明HSP47基因具有促进瘢痕疙瘩生成作用,为抑制瘢痕疙瘩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7.
探讨干细胞因子(SCF)/ 干细胞因子受体(c-Kit)信号调节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增殖、迁移的作用机制,及其在糖尿病创面愈合中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ADSCs。将其分为ADSCs 组、ADSCs+SCF(4 ng/ml,24 h)组和ADSCs+SCF+c-Kit siRNA(4 ng/ml,24 h)组;利用Western blot检测c-Kit、p-AKT、AKT蛋白的表达;采用CCK-8、细胞克隆形成检测增殖情况;采用Transwell法检测迁移情况。采用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复制糖尿病小鼠模型,并复制背部直径为2cm 的全层皮肤缺损模型。将6 只糖尿病裸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小鼠于创面周围以皮内注射方式注射1×106个未处理的ADSCs,实验组小鼠注射等量的经SCF(4 ng/ml)预处理24 h后的ADSCs。10 d后处死各组裸鼠,计算创面愈合率,苏木精- 伊红染色法检测真皮层与表皮层间的厚度,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SCF 诱导c-Kit的表达呈时间、浓度依赖性(p <0.05)。SCF促进ADSCs的增殖、迁移,c-Kit siRNA抑制ADSCs的增殖、迁移(p <0.05)。SCF促进p-AKT的表达,c-Kit siRNA抑制c-Kit、p-AKT 的表达。实验组糖尿病裸鼠创面愈合率更高,真皮层与表皮层厚度大(p <0.05)。结论SCF/c-Kit 反应轴激活PI3K/AKT 信号通路,促进ADSCs 增殖、迁移。SCF 预处理能够促进糖尿病裸鼠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SDF-1对ADSCs体外促血管新生能力的影响,并探讨CXCR4、CXCR7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ADSCs,检测其CXCR4、CXCR7的表达;SDF-1刺激ADSCs,并分别加入CXCR4、CXCR7封闭抗体,检测ADSCs-CM中VEGF、HGF、β-FGF含量,及其对h UVECs微血管形成的影响。结果 成功培养ADSCs;ADSCs体外培养传代过程中CXCR4、CXCR7表达持续下降;SDF-1刺激上调CXCR4、CXCR7表达,并提高ADSCs对血管活性因子的分泌,及促进h UVEC微血管的形成;封闭CXCR4、CXCR7均可显著抑制SDF-1的促进作用。结论 体外环境下,SDF-1可上调ADSCs中CXCR4、CXCR7表达,并通过SDF-1-CXCR4/CXCR7两条通路提高ADSCs的促血管新生能力。  相似文献   
9.
皮瓣移植是整形外科最常见的整复方式之一,但是在皮瓣移植过程中常发生皮瓣血液循环障碍、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影响皮瓣的成活。脂肪干细胞(ADSCs)作为一种再生医学的种子细胞,应用前景广泛,其分化的多样性及分泌的细胞因子对皮瓣血液循环具有保护作用,可减轻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提高皮瓣成活率。基因修饰作为一种生物化学方法,可使ADSCs过表达相关蛋白,从而提高ADSCs移植效率及疗效。本文就基因修饰ADSCs在保护皮瓣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L-精氨酸对随意皮瓣存活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培生  岑瑛 《华西医学》2005,20(4):692-693
目的:研究临床随意皮瓣术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皮瓣存活情况,一氧化氮(NO)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量的变化,探讨和明确L-精氨酸(L-arg)对随意皮瓣的存活有无影响,有何影响?其作用机制是什么等问题.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实验方案,实验组每日给予L-arg15克,对照组每日给予甘氨酸25克,实验共持续7天,在术后24小时拔引流管时取皮瓣组织检测NO、SOD、MDA的含量,术后7天观测两组皮瓣存活长度.结果:实验组术后24小时NO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SOD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而实验组MDA含量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皮瓣存活比例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L-arg对随意皮瓣存活有促进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增加外源性L-arg的量,促进了机体组织中NO的生成,进而使组织中SOD增多,并降低了机体组织中的MDA,改善皮瓣血供,减轻组织缺血,促进了创面愈合,增加了皮瓣存活.以上结果与动物实验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