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调强放疗(IMRT)联合特瑞普利单抗和铂类方案治疗可切除局部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9年12月—2022年11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新辅助治疗的局部晚期ESCC患者12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120例ESCC患者分为对照组(n=60)和观察组(n=60)。对照组接受特瑞普利单抗联合紫衫醇和卡铂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IMRT治疗。治疗后评价是否可进行手术,比较两组的R0切除率、病理完全缓解(pCR)率、主要病理反应(MPR)率、客观缓解率(ORR)及疾病控制率(DCR)。观察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术后随访24个月比较两组远期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两组患者的新辅助治疗完成率均达100%,观察组的R0切除率为91.67%,pCR率为40.00%,MPR率为61.67%,ORR为86.67%,DCR为96.6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4个月后,两组的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生贫血、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RT联合特瑞普利单抗加紫杉醇加卡铂的新辅助治疗模式可提高局部晚期可切除ESCC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脑胶质母细胞瘤术后照射缩小靶区放疗方案的疗效,为制定脑胶质母细胞瘤术后放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采用缩小靶区方案初治的脑胶质母细胞瘤术后辅助放化疗患者病历资料,肿瘤靶区(GTV)包括术后瘤腔和残留灶,临床靶区(CTV)为GTV外扩2.5 cm根据危及器官和解剖结构适当修正后的区域,对GTV和CTV 的计划靶区采用调强放射治疗同步加量照射60 Gy/30次和54 Gy/30次,分析无进展生存期(PFS)和复发部位。结果 29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中,3例无复发生存,无复发生存期分别为52、20、19个月。26例复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中,无CTV内复发;25例GTV内复发,其中3例同时伴颅内播散;另1例仅表现为颅内播散无GTV内复发,中位PFS为7个月(4 ~ 15个月)。3例GTV内复发同时伴颅内播散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中,1例原发灶在右额顶叶、转移灶在右枕叶,1例原发灶在右枕叶、转移灶在小脑多发,1例原发灶在左额叶、转移灶在右额叶。行部分切除术的7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PFS为4 ~ 5个月,行全切除术和次全切除术者PFS为6 ~ 15个月,3例无复发生存者均行全切除术。结论 缩小脑胶质母细胞瘤术后照射范围患者仍以靶区内复发为主要模式,60 Gy/30次剂量不足以控制胶质母细胞瘤瘤腔和残留病灶。  相似文献   
3.
摘 要目的:分析贝伐珠单抗联合靶向治疗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 2022 年 1 月至 2023 年 1 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 80 例 EGFR 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数字随机 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40 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靶向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靶向治疗的基础上加贝伐珠单抗 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25、细胞角蛋 白 19 片段(CYFRA)21–1〕水平、免疫功能(CD3+ 、CD4+ 、CD8+ )的评估以及不良反应状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 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 CEA、CA125、CYFRA21–1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 CD3+ 、CD4+ 均高于对照组,CD8+ 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对 EGFR 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的 患者采用贝伐珠单抗联合靶向治疗,不仅安全性高,还可以减少患者肿瘤标志物的水平,提升对疾病的控制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