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欣君 《河北医学》2014,20(2):193-195
目的:研究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狭窄程度与血清IL-10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脉狭窄一级组、冠脉狭窄二级组、冠脉狭窄三级组、冠脉狭窄四级组,以心肌梗死的发生作为应变量的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并检测外周血IL-10、IL-19、IL-20、IL-22、IL-24、IL-26水平。结果:心肌梗死的发生与IL-10水平呈正相关,且呈现出冠脉狭窄一级组〈冠脉狭窄二级组〈冠脉狭窄三级组〈冠脉狭窄四级组。结论: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狭窄程度与血清IL-10家族水平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中D-二聚体浓度(D-dimer,DD)的变化和意义。方法:对78例冠心病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27例、稳定型心绞痛(SA)31例和23例健康人分别测定血浆D-二聚体的浓度。结果:AMI组、UA组和SA组DD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冠心病各组患者血浆中DD浓度明显升高,DD可作为冠心病的诊断参考指标之一,并为临床上治疗和预防上述疾病提供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D-二聚体(DD)、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与心肌酶、Killp分级的相关意义。方法:分别以干化学法、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50例及正常对照组30例体内血浆DD、GPⅡb/Ⅲa、心肌酶谱,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cTnT)含量并记录Killp心功能分级。结果:GPⅡb/Ⅲa、DD与CK-MB呈明显正相关(r=0.410、0.441,P〈0.05),GPⅡb/Ⅲa、DD与CK、CTnT无相关关系(P〉0.05)。AMI患者血浆GPⅡb/Ⅲa水平,Killp分级Ⅱ级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5),Killp分级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DD水平,Killp分级Ⅰ、Ⅱ级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5),各Killp分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25)。结论:血浆DD、GPⅡb/Ⅲa与判断AMI预后有一定相关,可作为AMI临床观测指标,应用于AMI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双腔心脏起搏器术后心力衰竭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10月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首次安装永久性心房心室双感知双起搏双反应型(DDD)起搏器且心室起搏比例>40%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分别在术前和术后3、6个月检测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动态心电图、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6 min步行试验(6MWT)距离,并在随访结束后检测心功能参数。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术后发生心力衰竭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患者QRS时限、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NT-proBNP较高,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低,6MWT距离较短(均P<0.05)。术后6个月100例患者中41例发生心力衰竭。与无心力衰竭组比较,心力衰竭组QRS时限、左心房内径、LVESD、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NT-proBNP较高[(156±10)ms比(113±11)ms、(39.1±2.1)mm比(37.2±1.8...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的发生率,并分析该类患者的临床特征,便于临床上早期发现AR,改善该类患者的治疗现状。方法选择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住院冠心病患者200例,所有患者于每日早饭后顿服拜阿司匹林片100mg,连续服用10d后抽取肘静脉血,分别用花生四烯酸和二磷酸腺苷为诱导剂诱导血小板聚集,根据患者对阿司匹林的反应情况将患者分为AR+阿司匹林半抵抗组(50例),其中AR组(10例)、阿司匹林半抵抗组(40例),阿司匹林敏感组(150例),同时送检生化全项,对各项临床特征的组间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R组、阿司匹林半抵抗组、AR+阿司匹林半抵抗组、阿司匹林敏感组的AR发生率分别为5%(10/200)、20%(40/200)、25%(50/200)、75%(150/200)。AR+阿司匹林半抵抗组合并糖尿病例数、WBC、TC、TG、LDL—C、BMI等指标[16例、(5.4±2.0)×10^9/L、(5.5±1.6)mmol/L、(3.0±0.5)mmol/L、(3,0±1.4)mmol/L、(25.3±1.9)kg/m^2]与阿司匹林敏感组[12例、(4.6-4-0.6)×10^9/L、(4.7±1.0)mmol/L、(2.0±1.4)mmol/L、(2.6±0.9)mmol/L、(24.0±2.0)kg/m^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AR现象可能与血糖、血脂、体重指数、白细胞计数增高等因素有关,在这些状态下应警惕AR的发生,必要时增加剂量或应用其他药物替代治疗。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一种类型,大多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闭塞,发生冠状动脉血供减少甚至中断,使供氧不足的心肌细胞发生严重持久的缺血坏死,导致心肌细胞代谢紊乱、脂质沉积,引起炎症因子表达升高,触发细胞凋亡,导致大量心肌细胞被吞噬降解,心功能急剧恶化。近年来研究发现,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在急性心肌梗死后缺血缺氧的心肌细胞中呈高表达状态,这可能是一种对受损心功能的保护性应答反应。GDF-15可抑制细胞凋亡、缓解细胞损伤、调控脂质代谢、稳定斑块、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心肌缺血、减轻心肌梗死面积的持续扩大、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及血管新生。本文通过阐述急性心肌梗死后GDF-15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进一步论证GDF-15在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低反应性(Clopidogrel low-responsive-ness,CLR)的发生率,并分析其临床特征。方法:选择90例入住我院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其中有27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所有入选患者均给予氯吡格雷负荷剂量300 mg及维持量75 mg/d,于服用氯吡格雷前及服用氯吡格雷后7 d测定5μmol/L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并计算血小板聚集抑制率(△A)。根据△A分为氯吡格雷低反应组和氯吡格雷正常反应组。结果:氯吡格雷低反应的发生率为24.4%。低反应组与正常反应组比较发现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合并糖尿病及置入支架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LR现象可能与TC、BMI、是否有糖尿病、是否置入支架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与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测定9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和52例对照组患者血清hs-CRP的水平,观察两组血清hs-CRP的变化及hs-CRP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结果:高血压组血清hs-CRP高于对照组.结论:血清hs-CRP与高血压有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的作用机制,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及发生机制作了详细的综述,对临床医生了解阿司匹林抵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老年临床N0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行解剖性肺叶切除+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后组织病理检查情况,探讨其术后组织病理检查为N1-2期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 220例老年临床N0期NSCLC患者均行解剖性肺叶切除+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根据术后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分为N0期组192例和N1-2期组28例,比较2组组织病理类型、肿瘤直径、肿瘤分化程度、脉管浸润情况及血清癌胚抗原水平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临床N0期NSCLC患者术后组织病理检查为N1-2期的影响因素。结果 N1-2期组腺癌(78.57%)、肿瘤直径1~2 cm(82.14%)、低中分化(82.14%)、有脉管浸润(71.43%)、血清癌胚抗原≥5μg/L(75.00%)比率均高于N0期组(38.54%、6.25%、4.69%、5.73%、4.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