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2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随着我国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的开展和推广应用,艾滋病已经从“世纪绝症”变成可防、可控的慢性传染病。近年来,随着不同作用机制药物的推陈出新,药物的有效性、耐药屏障、安全性和耐受性等不断提高,使得临床制定ART方案时可选择的药物极大增加。本文对我国艾滋病抗病毒药物30余年的变迁及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髓系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在疾病进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6例及19例健康对照者,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MDSCs的比例,并动态检测该比例在核苷(酸)类似物(NAs)抗病毒治疗12周、24周后的变化特征,用Spearman相关法分析MDSCs比例与血清HBV DNA载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等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统计分析采用均数t检验,MDSCs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MDSCs表型为HLADR-/lowCD11b+CD33+的细胞群其主要为CD14+的单核细胞型。其比例为(1.4±0.27)%,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53±0.06)%,(P〈0.01);抗病毒治疗12周后其比例为(1.33±0.26)%、24周后其比例为(1.82±0.48)%。MDSCs的比例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8,P=0.452)。横断面比较分析结果显示MDSCs水平与HBV DNA无相关性(r=-0.14,P=0.60),但与ALT(r=0.621,P=0.01)、AST(r=0.612,P=0.012)、TBIL(r=0.717,P=0.003)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MDSCs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慢性乙型肝炎病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艾滋病患者经过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后发生血浆HIV低病毒血症(LLV)的危险因素, 为降低LLV发生风险提供依据。方法横断面观察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接受ART超过1年发生LLV(血浆HIV-1 RNA为50~1 000拷贝/mL)的HIV感染/艾滋病患者(LLV组), 按1∶2.5简单随机抽样选取同期ART超过1年且成功获得病毒抑制(血浆HIV-1 RNA<50拷贝/mL)的患者为对照组(抑制组)。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LLV的危险因素。结果 LLV组和抑制组各纳入128例和297例患者, 抗病毒治疗时长分别为3.62(1.83, 4.89)年和4.91(2.90, 5.88)年。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LLV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行ART时年龄>50岁[比值比(OR)=1.82, 95%可信区间(95%CI) 1.01~3.26, P=0.046)],基线HIV-1 RNA>1×105拷贝/mL(OR=2.18, 95%CI 1.30~3.68, P=0...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