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2篇
特种医学   1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35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新型非接触式眼压分析仪ORA与Goldmann压平眼压计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新型非接触式眼压分析仪ORA与Goldmann压平式眼压计测量眼压的差异,以评价ORA眼压测量仪在临床眼压测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院门诊127例237眼分别由专人进行非接触眼压测量仪ORA与Goldmann压平式眼压计测量,并同时用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角膜厚度。结果127例病人237眼,Goldmann压平眼压值和ORA直接测量结果(IOPG)分别为(17.94±6.50)mmHg和(18.88±7.93)mmHg,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正常人群平均角膜厚度为(546.19±36.34)μm,经角膜厚度-眼压公式校正IOPG平均值为17.42±3.92mmHg,ORA经自带软件处理后的眼压值(IOPcc)平均为(17.50±4.38)mmHg,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1),IOPG校正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结论新型非接触式眼压分析仪ORA的直接测量值与Goldmann压平眼压计的测量值相近略高,ORA的测量分析值IOPcc是排除角膜因素影响更接近真实的眼压结果。  相似文献   
2.
患了青光眼,最终都会瞎—这种想法笼罩着不少青光眼患者的心头。过去,由于医学界对青光眼的复杂过程认识不全面,科学研究还未阐明其发生和发展的机制,临床治疗手段也很有限,以致一部分青光眼患者最终会失明。如今,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青光眼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治疗措施也越来越完善,医生不但能够采取多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4.
眼球钝锉伤与继发性青光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5.
继发性青光眼的病因分析和防治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回顾性分析208例227只继发性青光眼的原发病、视功能和治疗情况。继发性青光眼的原发病以创伤性最多,占52%,炎症性次之,占30%;单一疾病首位钝挫伤24.7%,第二位葡萄膜炎17.6%。继发性青光眼视功能损害严重,指数及其以下占67.7%,低视力(<0.3)共86.6%。论述了其导致青光眼的主要发生因素和预防措施。继发性青光眼的治疗采取综合的措施,77.1%患眼的眼压≤21mmHg,95.5%患眼的症状得到解除或改善。强调对视功能损害严重的继发性青光眼改善或解除症状亦为其治疗的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6.
眼球钝挫伤与继发性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将我院1980年-1993年住院的挫伤性继发性青光眼146例146只眼进行临床分析,研究导致眼压升高的主要原因、治疗措施、疗效及长期随访结果。发现挫伤性前房出血为导致眼压升高的首要原因,占49.32%,其次为晶体脱位、房角后退,分别占26.02%和20.55%。且有50.68%的病例同时合并有两种以上的损伤。治疗则应采取综合的措施,除原发因素的处理外,本组尚有56只眼行抗青光眼手术治疗,占38.36%。出院时,有82.35%的患眼眼压控制正常。79.41%的患眼长期随访眼压正常。本文还将原发前房出血与有前房再出血者进行了比较,发现有前房再出血者治疗困难且预后明显较差;文章也证实了挫伤性房角后退是造成小梁切除术失败的易感因素之一;并指出晶体摘除联合玻璃体切除术(必要时再联合抗青光眼手术)是治疗晶体脱位所致的挫伤性继发性青光眼较理想的方法;而对玻璃体积血所致血影细胞性青光眼的治疗除前房冲洗、玻璃体切除外,往往还需行抗青光眼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T-Flux植入治疗青少年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例(19只眼)青少年型青光眼患者,行非穿透性小梁手术(nonpenetrating trabecular surgery,NPTS)联合丝裂霉素C(MMC)并植入T-Flux术,术后观察滤过泡、前房、眼内反应、眼压、视力、眼底及并发症.随访时间3周~30月,平均(8.9±7.7)月.结果患者术前眼压21~50mmHg,平均(37.7±9.5)mmHg,术后1周平均眼压(9.6±3.4)mmHg(19只眼),术后1月平均眼压(15.5±3.3)mmHg(15只眼),术后6月平均眼压(14.0±3.0)mmHg(10只眼),术后10月平均眼压(15.0±2.9)mmHg(7只眼),术后1年平均眼压(14.8±3.8)mmHg(5只眼),术后2年平均眼压(18.0±2.0)mmHg(3只眼),术后2年半平均眼压(19.0±0)mmHg(1只眼),与术前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复发需再手术1只眼,其余眼压均在21mmHg以下,成功率94.4%.视力与视乳头杯盘比(C/D)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术后并发症主要有前房出血2只眼(10.52%)、Ⅰ度浅前房2只眼(10.52%),未见滤过泡漏及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术中发生部分穿透5只眼(26.31%).结论NPTS+MMC+T-Flux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青少年型青光眼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8.
青光眼是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其特征性表现为视乳头的凹陷性萎缩和视野的特征性缩小.青光眼的病因复杂,但却有共同的病理结局即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进行性凋亡.因此对青光眼的研究多集中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改变及其机制上.但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作为神经系统另一大类细胞即神经胶质细胞在青光眼的病理过程中也发生了活化,并且其活化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改变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所以对青光眼中神经胶质细胞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笔者就目前对神经胶质细胞在人类青光眼及青光眼动物模型中的改变进行综述,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9.
从世界范围来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主要在亚洲地区较为高发.目前发现该病与患者年龄、性别、人种、遗传等因素有关.了解PACG的流行病学特征有助于发现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并能指导临床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本文就其流行病学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尽管前房植入物引流手术早已应用于临床,却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只是在1969年Molteno导管被发明后,才真正给顽固性青光眼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介绍了几种导管植入引流装置的结构、降眼压原理、手术方法、影响手术成功的因素及术后并发症。并着重介绍了该手术的操作技巧。我们认为导管植入引流术治疗顽固性青光眼疗效肯定,且严重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