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8篇
皮肤病学   184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和疗程伐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带状疱疹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试验。试验组患者采用伐昔洛韦1000mg每日3次口服,共服7d;对照组患者采用伐昔洛韦300mg每日2次口服,共服10d。用药后第3、6和10天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共入组128例,全分析集(FAS)分析128例,符合方案集(PPS)分析118例。治疗后第3、6和10天,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症状、体征积分下降值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nal analogue scale,VAS)值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入组时疼痛VAS值≥8的患者,FAS集分析显示,在治疗后第6、10天VAS值下降两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PS集分析显示治疗后第10天VAS值下降,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俨〈0.05)。试验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7.18%和12.50%.主要为嗜睡和恶心。结论:增加伐昔洛韦用量治疗带状疱疹安全、有效,与较低剂量伐昔洛韦组相比,对疼痛程度较严重的患者能更显著地减轻疼痛。  相似文献   
2.
皮肌炎并发恶性高血压临床少见 ,现将我们遇到 1例报告如下。患者 ,女 ,4 8岁 ,汉族 ,因面部、手指红斑 3年 ,肌无力 4月 ,伴心慌、呼吸困难 10天入院。 3年前无明诱因出现额部、上唇水肿性淡红色斑 ,约米粒至蚕豆大小 ,皮疹渐泛发双手指 ,服中西药治疗 ,效果不佳。4月前感冒后全身无力 ,于某医院诊为“皮肌炎” ,予“薄芝片”等药口服 ,疗效欠佳。 2月前来我科住院治疗 ,测血压正常 ,组织病理示 :肌纤维 (肱三头肌 )玻璃样变 ,肌束周围间质内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浸润水肿 ,粘液样变性。诊为“皮肌炎” ,予泼尼松 6 0mg 日…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评价国产注射用喷昔洛韦粉针剂改善带状疱疹患者皮损及后遗神经痛症状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阳性对照药国产注射用阿昔洛韦粉针剂比较。方法:选择2002-07/2003-06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性病科接受住院治疗的带状疱疹患者48例。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对48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国产注射用喷昔洛韦粉针剂组24例(0.25g/次,每12小时静脉滴注1次)和国产注射用阿昔洛韦粉针剂组24例(0.5g/次,每12小时静脉滴注1次)进行治疗和比较,共用药7d,随访3周。疗效标准:①基本痊愈:皮损基本消退,症状消失,改善率≥90%。②显效:症状和体征改善率≥60%,<90%。③好转:症状和体征改善率≥20%,<60%。④无效:症状和体征改善率<20%。有效率=(显效例数+基本痊愈例数)/全部病例数×100%。结果:共有47例完成了试验,其中喷昔洛韦组23例,1例不符合纳入标准。阿昔洛韦组24例。①随访28d,喷昔洛韦组水疱停止出现时间,水疱消退时间,开始结痂时间,全部结痂时间,开始脱痂时间,全部脱痂时间,疼痛减轻时间,疼痛消失时间,与阿昔洛韦组较接近(P>0.05)。②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喷昔洛韦组为13%(3/23),阿昔洛韦组为8.33%(2/24),(P>0.05)。③客观指标(丘疹、水疱、血疱、糜烂、结痂)疗效:治疗7d时总有效率喷昔洛韦组与阿昔洛韦组分别为91%(21/23)和96%(23/24),治疗14d和28d时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主观指标(疼痛)疗效:治疗7d时总有效率喷昔洛韦组与阿昔洛韦组分别为78%(18/23)和83%(20/24),14d时总有效率分别为87%(20/23)和96%(23/24),28d时总有效率分别为96%(22/23)和100%(24/24)。两组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有效率比较,P>0.05。④药物用量:喷昔洛韦组用量0.25g/d,阿昔洛韦组0.5g/d,前者的每日用量明显减少。⑤安全性评估:阿昔洛韦组2例用药后出现一过性肝功能异常;1例出现与药物可能有关的不良反应事件,表现为头晕。喷昔洛韦组没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国产注射用喷昔洛韦粉针剂和注射用阿昔洛韦粉针剂治疗带状疱疹均能有效地控制皮损和后遗神经痛的发生,但喷昔洛韦组用量较少,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5.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原位免疫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妍  郭在培 《华西医学》2006,21(1):217-218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是致敏个体的皮肤接触了变应原引起的T淋巴细胞介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致敏T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结合而活化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导致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和组织变性坏死为特征的炎症反应。在ACD的发病机制中有多种免疫因素的参与,使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及  相似文献   
6.
芍药苷抗氧化应激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量研究表明芍药苷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主要通过抑制氧化亢进、增强抗氧化能力、改善线粒体功能、抑制钙离子超载、抗凋亡、抑制/活化相关信号通路等多途径、多靶点发挥作用,本文将对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311nm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与280~320nm宽谱中波紫外线(BB-UVB)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IFN-γ和IL-4的影响。方法6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NB-UVB、BB-UVB、对照3组,每组20例,3组患者除均用VitC、钙剂、海棠合剂以及外用松榴油治疗外,前两组每周光疗3次,共4周,对照组不予光疗。治疗前后分别以银屑病严重程度PASI评分标准评分,以ELISA法测定血清中IFN-γ和IL-4,并与10例正常人血清比较。结果治疗前3组PASI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3组PASI评分均下降(P<0.05),且NB-UVB组低于BB-UVB组,BB-UVB组低于对照组;3组治疗前血清IFN-γ水平较正常人高(P<0.05),但IL-4和正常无明显差异(P>0.05),IFN-γ/IL-4水平较正常人高(P<0.05);治疗后3组血清IFN-γ水平均下降,IL-4水平无明显变化,IFN-γ/IL-4水平降低(P<0.05),但下降程度不同,NB-UVB组低于BB-UVB组,BB-UVB组低于对照组。结论NB-UVB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在临床改善程度和血清IFN-γ/IL-4水平下降水平方面均优于BB-UVB。  相似文献   
8.
过敏性紫癜免疫及遗传异常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过敏性紫癜(HSP)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对其发病机制中的免疫及遗传基因异常已有较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感染后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及细胞因子异常、个体的遗传易感性等。深入了解并阐明HSP的发病机制对寻求新的免疫学和未来的基因治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1,25(OH)2维生素D(VD3)外涂对小鼠表皮郎格罕细胞(LC)的影响及对接触变态反应(CHS)的局部和系统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随着1,25(OH))2VD3浓度的增加,LC树枝状减少,呈现卵圆或圆形细胞并且细胞数量下降。局部使用治疗剂量的1,25(OH)2VD3能直接抑制小鼠的CHS。并且,接受此种处理的小鼠脾细胞后,受体小鼠的CHS亦同样抑制。这提示与诱导体内抑制性淋巴细胞的  相似文献   
10.
二期梅毒     
患者女,48岁,农民。主诉:躯干、双上肢红色扁平丘疹伴剧痒2个月。现病史:入院前2个月,患者不明原因在躯干、双上肢泛发淡红色扁平丘疹,约米粒至豌豆大,圆形或多角形,互不融合,表面有少许细薄鳞屑,伴剧烈瘙痒。在当地诊断为“银屑病”、“扁平苔藓”,治疗不详,瘙痒稍减轻,皮疹颜色变暗,未消退,来我院就诊。个人史:否认冶游史和下疳史。避孕方式:宫内节育器。其丈夫有可疑冶游史,否认下疳史,无皮疹。丈夫梅毒血清学试验:甲苯胺红不需加热血清试验(TRUST)阳性,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1∶2560。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