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评价一期经后外侧病灶清除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效果。方法对24例胸腰椎结核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行病灶清除、植骨及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常规抗结核并定期随访复查X线片、CT或MRI。结果所有患者病灶清除满意,植骨及内固定良好,畸形矫正,愈合时间3~6个月。随访6个月~4年,有2例出现慢性窦道,经再次病灶清除治愈。结论胸腰椎结核一期经后外侧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能够彻底清除病灶,同时植骨,坚强固定,后凸矫正效果好,骨性融合好,结核治愈率高。但术前影像学资料提示椎旁脓肿明显或骨质破坏严重者,则可能出现复发,可能需联合行前路病灶清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一期经后外侧病灶清除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效果。方法对24例胸腰椎结核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行病灶清除、植骨及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常规抗结核并定期随访复查X线片、CT或MRI。结果所有患者病灶清除满意,植骨及内固定良好,畸形矫正,愈合时间3~6个月。随访6个月~4年,有2例出现慢性窦道,经再次病灶清除治愈。结论胸腰椎结核一期经后外侧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能够彻底清除病灶,同时植骨,坚强固定,后凸矫正效果好,骨性融合好,结核治愈率高。但术前影像学资料提示椎旁脓肿明显或骨质破坏严重者,则可能出现复发,可能需联合行前路病灶清除。  相似文献   
3.
Hangman骨折是高位颈椎最常见的损伤类型之一,占所有轴性骨折损伤的20% ~ 22%,此类损伤多由车祸或坠落时颈部过伸或轴向负荷加大导致[1].Hangman骨折患者常伴有颈椎不稳和运动障碍,非手术治疗融合率低,预后差[2].对于不稳定的Hangman骨折及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一般建议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可及时缓解患者的神经症状及长期外固定引起的持续性疼痛,还可缩短住院周期.手术入路包括前路和后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取出股骨颈内固定物术后短期内对股骨头的影响。 方法自2014年3月至2018年1月解放军第910骨科进行了68例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术,32例骨折愈合后行内固定物取出术。根据有无取出内固定物分为取出组32例及保留组36例。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一般情况、骨折愈合时间、股骨头坏死率、Harris髋关节评分。 结果取出组随访时间平均(31.7±6.8)个月;末次随访时钉道愈合率21.9%,股骨头坏死发生率34.4%;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平均(12±3)分,末次随访时评分平均(84±20)分。保留组随访时间平均(32.7±7.0)个月;末次随访股骨头坏死发生率8.3%;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13±4)分,末次随访时评分平均(91±14)分。保留组在股骨头坏死率(t=7.027)及末次随访Harris髋关节评分(F=7.835)优于取出组(均为P<0.05)。 结论因生物力学改变,股骨颈内固定物取出后,短期内钉道愈合率低,增加股骨头坏死率,导致髋关节功能变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CT与MRI用于术前预测LDH患者行减压融合手术时椎弓根螺钉长度、直径和角度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2018年3月~2020年6月接受微创TLIF治疗的45例L2-3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予以椎间减压融合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手术。术前测量MRI(M组)和CT(C组)预测的腰椎椎弓根螺钉长度、直径和角度,术中导航下测量植入螺钉的实际长度、直径和角度(S组)。比较三组间各项参数的差异。结果 CT和MRI对腰椎椎弓根螺钉长度、直径和角度的预测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CT与实际导航下测得的螺钉角度无显著性差异(P>0.01),CT预测的椎弓根螺钉长度优于MRI(P<0.01)。然而,与CT相比,MRI对螺钉直径的预测更为准确。结论 虽然CT扫描提高了椎弓根螺钉长度和放置方向的准确性,但MRI可以预测椎弓根螺钉直径,且CT和MRI同时测量椎弓根平面数据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膜椎韧带在椎间孔镜手术中的形态学观察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20例因非盘源性坐骨神经痛,在侧卧位下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对椎间孔处膜椎韧带进行松解的病人的临床资料。记录病人术前、术后1 d、术后3个月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定手术疗效。结果 术中可见膜椎韧带在神经根鞘及硬脊膜腹侧、背侧均存在,膜椎韧带向后方一般附着于黄韧带或者椎板,其形态多样化,长度、宽度、类型无明显节段性或者阶梯性规律。20例病人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60±1.70)个月。病人术后1 d、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3.20±1.06)分、(1.45±1.50)分]均明显低于术前[(7.50±1.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的JOA评分[(25.80±2.61)分]高于术前[(12.55±4.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随访根据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定手术疗效,优14例,良4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0%。结论 退变萎缩的膜椎韧带对硬脊膜及神经根存在一定的牵扯,采用侧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进行椎间孔处膜椎韧带松解,可以有效治疗非盘源性坐骨神经痛,为膜椎韧带的临床作用提供依据,为椎间孔镜治疗非盘源性坐骨神经痛提供一个新的手术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低龄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2年6月至202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10医院小儿骨科共收治低龄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21例。其中,男17例,女4例;年龄3 ~ 7岁,平均(4.85±1.4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 ~ 48 h,平均(23.05±13.14)h。骨折Sanders分型:Ⅱ型16例,Ⅲ型5例。术前跟骨Böhler角7.1° ~ 11.7°,平均(9.44±1.53)°;术前跟骨Gissane角153° ~ 170°,平均(160.62±5.26)°。所有患者均采用克氏针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根据术中引导方式分为:超声组11例,采用术中超声引导下跟骨闭合复位;透视组10例,采用术中透视下跟骨闭合复位。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线透视次数、VAS评分和AOFAS评分,测量跟骨Böhler角和Gissane角及关节软骨塌陷高度。结果 超声组手术时间和透视次数均少于透视组(P<0.01),而出血量与透视组相似(P>0.05)。超声组的术后Böhler角、Gissane角、VAS评分和AOFAS评分与透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的关节软骨塌陷高度为(1.91±1.14) mm,透视组为(2.90±1.45) mm,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3,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撬拨复位内固定,应用在低龄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具有辐射损伤小、手术时间短、复位效果满意的优点,可以作为该骨折类型的可选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8.
脊柱硬膜下血肿(SSDH)是一种罕见且危险的椎管内血肿,可表现为神经根痛、截瘫、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脊髓横贯性损伤,极少数表现为单侧病变。好发于胸椎,腰椎少见。2021年4月5日,本院收治1例自发性SSDH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阑尾肿瘤患者的诊治与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尤俊  许林  郑耿阳  邱江锋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27):1909-1911
目的 探讨原发性阑尾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对1977年1月至2007年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厦门第一医院收治的37例原发性阑尾肿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37例临床主要表现为阑尾炎和腹部包块,均经手术和病理确诊,包括阑尾类癌12例,阑尾黏液性肿瘤17例,阑尾腺癌8例,其中术前病理确诊仅4例(10.8%),术中经冰冻切片确诊28例(75.7%),术后病理证实5例(13.5%).行单纯阑尾切除术17例,回盲部切除术9例,右半结肠切除术8例,其他手术方式3例.随访6~193个月,阑尾类癌、阑尾黏液性肿瘤、阑尾腺癌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100.0%、91.7%,100.0%、86.7%、71.5%和75.0%、50.0%、50.0%.结论 阑尾肿瘤缺乏特异临床表现,术前诊断困难,术中冰冻切片对诊断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有重要意义.阑尾类癌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硬膜外运动-感觉分离麻醉在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中(PETD)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7年10月—2020年1月,采用PETD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137例,其中77例术中采用硬膜外运动-感觉分离麻醉(分离组),60例采用局部麻醉(局部组)。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3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疼痛程度,并分别记录切开皮肤时、椎间孔成形时及处理后纵韧带时的VAS评分;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腰椎功能。术后3个月随访时统计患者再手术意愿。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分离组随访12 ~ 25(17.33±6.12)个月,局部组随访12 ~ 27(18.56±6.11)个月。分离组手术时间短于局部组,再手术意愿优于局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透视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3个月VAS评分、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分离组在椎间孔成形时、处理后纵韧带时的VAS评分优于局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切开皮肤时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硬膜外运动-感觉分离麻醉用于PETD具有患者接受程度高、麻醉效果好等优点,可以有效降低术中疼痛,利于手术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