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调查显示,在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糖尿病的患病率为9.7%,而糖尿病前期的比例更高,达15.5%。成为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其中2型糖尿病(T2DM)占糖尿病患者的绝大多数,目前尚不能根治。传统口服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磺脲类和噻唑烷二酮主要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和改善胰岛素抵抗来控制血糖,并不能有效阻止胰岛β细胞和α细胞功能的恶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联合胰岛素泵(CSII)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飘移及低血糖频繁发生临床观察。方法 68例接受胰岛素泵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2两,各34例。一组采用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血糖,一组采用血糖仪每日7次监测指末血糖,两组进行比较。结果 CGMS组血糖达标时间短于血糖仪监测组(P0.05),CGMS组所发现的低血糖及高血糖明显高于血糖仪监测组(P0.05)。结论 CGMS联合CSII可使血糖飘移和低血糖频繁发生的患者血糖更快达标,且安全性优于血糖仪组。  相似文献   
3.
2型糖尿病是α、β细胞激素双重分泌缺陷所致。肠促胰岛素针对“双极速缺陷”机制,展现葡萄糖依赖型的降糖作用。选择性二肽基肽酶-Ⅳ(DPP-4)抑制剂通过延长GLP-1寿命和效果,对α、β细胞的激素分泌有双重调节作用,对2型糖尿病患者起到平稳降糖、维持血糖稳态的作用。以西格列汀为代表的DPP-4抑制剂类药物适用于不同病程阶段患者的单药或者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4.
将114例糖尿病前期人群随机分为穴位埋线组(治疗组)56例,节食运动组(对照组)58例,两组均给于节食运动12个月。治疗组加用双侧脾俞、胰俞、肝俞、肾俞穴位埋线,每月1次,共6次。结果:IGR向NGT逆转率和向糖尿病(DM)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尤其治疗组在穴位埋线停止后,于第12个月随访IGR向NGT逆转达率、向DM发生率均未反弹。当干预12个月后,上述所有观察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或P0.01)。结论:穴位埋线疗法可提高糖尿病前期人群逆转为正常糖耐量,减少糖尿病发生率,且疗效持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穴强化埋线联合应用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磺脲类药物(SU)继发失效的发生机制。方法:将SU继发性失效2型糖尿病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停用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物,在经穴强化埋线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对照组32例,单独应用中药注射液,疗程2个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FBG)及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 c)均得到较好控制,P<0.05和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C肽均有升高,而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中药注射液联合应用经穴强化埋线优于单用中药疗法。可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提高血液C肽水平。  相似文献   
6.
收治70例患者停用口服降糖药物,随机分为中药注射液加用经穴强化埋线组(治疗组)38例,中药注射液组(对照组)32例,60天后判效。结果两组空腹血糖(FBG)及餐后2小时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有明显下降P〈0.05和P〈0.01;而C肽均有升高,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中药注射液加用经穴强化埋线可改善磺脲类药继发失效胰岛β细胞功能,提高血C肽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疗法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糖代谢的影响。方法:将114例糖尿病前期人群随机分为穴位埋线组(治疗组)56例,节食运动组(对照组)58例,两组均给予节食运动12个月。治疗组加用双侧脾俞、胰俞、肝俞、肾俞穴位埋线,每月1次,共6次。同时观察治疗前后FPG、2hPG、BML、TC、TG变化。结果:治疗组6个月、12个月时随访,IGR向NGT逆转率和糖尿病(DM)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干预12个月后,上述所有观察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或P<0.01)。结论:穴位埋线疗法可提高糖尿病前期人群逆转为正常糖耐量,减少糖尿病发生率,且疗效持久。  相似文献   
8.
当前2型糖尿病治疗手段面临血糖控制不理想,现有方案很难从根本上改善β细胞功能、降低药物可引起体重增加和低血糖等不良作用,患者同时丰收在肥胖和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病高危因素等"多种挑战"。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普遍开始关注新型肠促胰素类药物。人胰升糖素样肽-1类似物利拉鲁肽具有促进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保护β细胞减少低血糖、减少食物摄取、延缓胃排空、减轻体重、降低收缩压和改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等生理作用。  相似文献   
9.
应用胰岛素、胰岛素促泌剂、二甲双胍、西格列汀治疗欠佳的T2DM患者28例,在原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利拉鲁肽治疗16周。治疗前后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2hPG)、空腹C肽(FC-P)、糖负荷后2小时C肽(2hC-P)、血脂、体重、体重指数(BMI)、腰围(W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并记录低血糖等不良反应相关指标变化。治疗后多项指标较治疗前基线值下降,血脂异常有所改变,血清FC-P、2hc-P明显升高、低血糖发生率显著减少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利拉鲁肽联合胰岛素、胰岛素促泌剂、二甲双胍对治疗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良好的控制血糖、减轻体重、减少低血糖风险和改善胰岛功能且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穴位埋线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疗法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糖代谢的影响。方法:将114例糖尿病前期人群随机分为穴位埋线组(治疗组)56例,节食运动组(对照组)58例,两组均给予节食运动12个月。治疗组加用双侧脾俞、胰俞、肝俞、肾俞穴位埋线,每月1次,共6次。同时观察治疗前后FPG、2hPG、BML、TC、TG变化。结果:治疗组随访6个月、12个月IGR向NGT逆转率和向糖尿病(DM)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治疗组在穴位埋线停止后,于第12个月随访IGR向NGT逆转率、向DM发生率均未反弹。当干预12个月后,上述所有观察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穴位埋线疗法可提高糖尿病前期人群逆转为正常糖耐量,减少糖尿病发生率,且疗效持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