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骨代谢生化标志物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预判作用。方法 将163例行PK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按照术前骨代谢生化标志物[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和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测量值的正常与否分为低骨转换组(β-CTX和PINP测量值均正常,78例)与高骨转换组(β-CTX测量值明显升高且PINP测量值正常,85例),因患者围手术期均拒绝接受系统抗骨质疏松治疗,故只予口服基础补充剂。比较两组术前资料及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累计发生率。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4~36个月。(1)术前一般资料:体重指数、合并症情况、腰椎骨密度T值、PINP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低骨转换组显著大于高骨转换组(P<0.01);β-CTX高骨转换组明显高于低骨转换组(P<0.01)。(2)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累计发生率:术后3、6、12、18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高骨转换组均明显高于低骨转换组(P<0.05)。结论 骨代谢生化标志物可作为PKP...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肩外侧切口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1月-2010年1月采用经肩外侧切口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40例.其中neer Ⅱ型12例,neer Ⅲ型26例,neer Ⅲ型2例.40例术前均有不同程度局部瘀血、肿胀、疼痛,患肩抬举及后伸受限、肌力下降等情况.根据手术前后患...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侧皮质损伤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疗效影响。方法 2000年1月~2014年6月我院采用手术方法治疗合并内侧皮质损伤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90例。手术方法:DHS钉30例,防旋钉+DHS钉46例,PFNA 8例,股骨近端锁定钢板6例。按术中股骨内侧皮质损伤有无修复分为2组:未复位组64例,修复组26例。比较2组术后颈干角丢失度数、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髋关节功能。结果 90例患者随访时间10~12月,平均11.6月。复位组在术后颈干角丢失的度数、骨折愈合的时间、完全负重时间、髋关节功能方面均明显优于未复位组,有显著差异(0.01)。结论内侧皮质损伤的修复可增加骨折的稳定性,增快骨折愈合时间,减少术后颈干角丢失度数,减少头钉切割、髋内翻发生率,改善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4.
联合运用DHS和防旋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联合运用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和防旋钉(双钉结构)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我院联合运用DHS和防旋钉(双钉结构)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46例。其中男16例,女30例;年龄6093岁,平均76.5岁。结果 4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个月。其中优22例,良18例,可6例,优良率91%,骨折愈合时间812周,无髋内翻、头钉切割、螺钉断裂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结论双钉结构能在不增加内固定物直径的前提下提高抗旋能力,能减少髓内固定引起的栓塞发生率,尤其适用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伤椎交叉置钉治疗腰椎双椎体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上海市虹口区江湾医院骨科因腰椎双椎体爆裂性骨折接受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伤椎交叉置钉的非减压融合手术患者39例。男性23例,女性16例;年龄32~55岁,平均42.2岁;随访13~21个月,平均14.6个月。通过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腰椎侧位X线片测量参数:伤椎前缘高度H1和H2,腰椎前凸角(LL);记录手术前后VAS评分和伤残ODI指数,分析比较各时间节点参数变化。结果第一伤椎前缘高度由术前(15.3±1.3)mm增至术后1周(24.7±1.5)mm(P=0.000),末次随访时(24.5±1.9)mm(与术前比较P=0.000;与术后1周比较P=0.330)。第二伤椎前缘高度由术前(15.4±1.0)mm增至术后1周(25.5±1.8)mm(P=0.000),末次随访时(25.4±1.5)mm(与术前比较P=0.000;与术后1周比较P=0.676);腰椎前凸角LL由术前37.1°±2.2°增至术后1周46.1°±2.2°(P=0.000);末次随访时45.6°±2.5°(与术前比较P=0.000;与术后1周比较P=0.172)。VAS评分由术前(6.9±1.1)分降至术后1周(3.5±0.5)分(P=0.000);末次随访时(2.2±0.6)分(与术前比较P=0.000;与术后1周比较P=0.000)。ODI由术后1周(26.1±2.8)%降至末次随访(14.5±1.3)%(P=0.000)。结论伤椎单边交叉置钉的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腰椎双椎体爆裂性骨折,可有效恢复并维持伤椎高度和腰椎曲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脊柱退行性疾病患者生活质量,对比手术组和非手术组生活质量差异。方法以2005年12月~2007年10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骨科收治的脊柱退行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对683例脊柱退行性疾病患者及81例健康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定。统计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t检验。结果脊柱退行性疾病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总分的分值均低于健康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组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总分的分值均高于非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脊柱退行性疾病患者生活质量总体较差,手术组生活质量好于非手术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侧支撑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中维持骨折复位的应用。[方法]2008年7月2012年3月采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最终临床资料完整者41例,男16例,女25例,年龄382012年3月采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最终临床资料完整者41例,男16例,女25例,年龄3889岁,平均69岁,随访时间1289岁,平均69岁,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每次摄X线片都测量相对钢板的"肱骨头高度",根据术后X线片视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重建情况,分为有内侧支撑组(A组)23例、没有内侧支撑组(B组)18例。在术后1周内(T1)、术后3个月(T2)、术后1年(T3)摄X线片测量"肱骨头高度",并计算在术后至术后3个月(T124个月,平均16个月,每次摄X线片都测量相对钢板的"肱骨头高度",根据术后X线片视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重建情况,分为有内侧支撑组(A组)23例、没有内侧支撑组(B组)18例。在术后1周内(T1)、术后3个月(T2)、术后1年(T3)摄X线片测量"肱骨头高度",并计算在术后至术后3个月(T1T2)、术后3个月T2)、术后3个月后1年(T2术后1年(T2T3)期间高度变化。在T2、T3时期用Neer疗效评定标准对术后肩关节功能进行评定。[结果]A、B组术后并发症例数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4.12,P<0.05)。在T1T3)期间高度变化。在T2、T3时期用Neer疗效评定标准对术后肩关节功能进行评定。[结果]A、B组术后并发症例数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4.12,P<0.05)。在T1T2期间A组"肱骨头高度"丢失程度少于B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3,P<0.01);在T2T2期间A组"肱骨头高度"丢失程度少于B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3,P<0.01);在T2T3期间两组"肱骨头高度"丢失程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1.84,P>0.05)。在T2时期、T3时期A组Neer百分法功能评定值(分)均高于B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中有内侧支撑者,能更好维持骨折复位,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脊柱退行性病变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的心理状况差异。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683例脊柱退行性病变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理状况进行评定。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683例脊柱退行性病变患者SCL-90的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评分均高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09例3个月后获得回访,其中手术治疗组261例,非手术治疗组348例。手术治疗组3个月后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附加因子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手术治疗组3个月后的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治疗组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附加因子评分均低于非手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退行性病变患者心理状况总体较差,治疗后患者的心理状况得到改善,手术治疗者术后早期心理状况好于非手术治疗者。  相似文献   
9.
可吸收性颈椎椎间融合器(ACFC)具有早期的制动作用,能有效维持颈椎的生理弧度和椎间隙的高度,提供初始及中间时期的稳定性,以实现骨性融合,有效防止下沉,并稳定融合节段及便于判断融合的特点.文章就可吸收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的材料特点、优越性、适应证及并发症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结合重建肱骨近端内侧支撑治疗成人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1月~2014年6月我院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70病例。术后X线片,按是否重建肱骨近端内侧柱分为重建组(50例)和非重建组(20例)。重建组:男21例,女29例,年龄40~84岁,平均年龄67.8岁。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32例,三部分骨折14例,四部分骨折4例。其中三部分骨折1例、四部分骨折2例予内侧植骨。未重建组:男8例,女12例,年龄56~90岁,平均年龄72.2岁。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10例,三部分骨折7例,四部分骨折3例。其中三部分骨折2例予内侧植骨。两组患者在术后1周内(T1)、骨折愈合后功能锻炼时(T2)摄片测量肱骨头高度及颈干角,并计算T1~T2期间高度变化及内翻角度;功能锻炼后按Neer百分法对肩关节功能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个月。发生并发症:重建组Neer四部分骨折1例予内侧植骨患者发生螺钉穿出,术后3月取出螺钉。未重建组:内翻畸形、近端退钉2例(Neer三、四部分骨折各1例),螺钉穿出1例(Neer三部分骨折),肩峰撞击综合征2例(Neer二部分骨折),延迟愈合1例(Neer四部分骨折),肱骨头坏死2例(Neer三、四部分骨折各1例)。2例内翻畸形、近端退钉患者予早期二次手术重新内固定,螺钉穿出1例及2例肩峰撞击综合征患者予取出内固定后症状缓解,2例肱骨头坏死患者予人工关节置换术。两组间年龄(P=0.088)、骨折类型(P=0.080)和植骨(P=0.564)在本课题分析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并发症例数按独立样本检验(P=0.008),卡方检验(X~2=3.9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肩关节Neer百分法评分、术后肱骨头丢失高度、内翻角度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肱骨近端骨折术中重建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不仅能使肱骨头得到有效的支撑,还能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提高肩关节功能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