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联合小剂量阿奇霉素对稳定期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治疗的效果及对气道炎症以及细菌负荷的影响,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来遵义医学院第五附属(珠海)医院就诊治疗的稳定期中重度COPD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布地奈德组采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160μg/4.5μg每吸,1吸/次,2次/d;阿奇霉素组采用小剂量阿奇霉素250 mg,1次/d,每周3次。联合组采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阿奇霉素方案,用法同其他两组。观察三组治疗前后肺功能的改善情况,即峰值呼气流速(PEF)、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FEV1占用力肺活量(FVC)的比值(FEV1/FVC)的变化以及IL-8、TNF-α、中性粒/白细胞比值、细菌负荷,年急性加重次数以及血清降钙素原(PCT)的变化。结果联合组在治疗1年后的PEF、FEV1、FEV1/FVC增加较其他两个单药组显著(P<0.05);联合组在气道炎症、细菌负荷降低较其他两组显著(P<0.05);联合组IL-8、TNF-α、中性粒/白细胞比值、年急性加重次数以及血清PCT下降程度大于其他两组。各组用药不良反应均较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地奈德福莫特罗联合小剂量阿奇霉素对稳定期中重度COPD合并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治疗有较好的疗效,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相关的肺功能指标,还能够降低气道炎症刺激和细菌负荷,减少急性加重次数,降低住院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口服罗红霉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50例COPD患者采用随机、单盲方法 分成治疗组25例与对照组2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基础治疗基础上口服罗红霉素0.15 g,2次/d,并持续1年.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及肺功能的变化,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发生病情急性加重及因此而需住院的次数.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_1/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预计值)、最大通气量、清晨最大呼气流量治疗前后改变不明显(P>0.05),对照组却有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急性加重10例次(4J0%),对照组19例次(76%);治疗组需住院6例次(24%),对照组13例次(52%),两组急性加重率及需住院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服罗红霉素对COPD患者肺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其可能的机制与罗红霉素对中性粒细胞的抑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前临床上用于纤支镜检查的术前麻醉方法较多,国内主要分为六种:含漱法、喷雾法、雾化法、气管内滴注法、环甲膜穿刺法和局部神经阻滞法。各种方法有其优缺点,如环甲膜穿刺能将定量的麻药准确地注入气管和支气管内,麻醉效果肯定,但穿刺易造成损伤、出血及加重患者恐惧心理,难以被患者接受;雾化吸入麻醉是目前使用得较为普遍的一种麻醉方法,但麻醉效果不甚理想;气管内滴人法是将镜体插入气管时注入麻药,故咳嗽反应强烈;喷雾法麻醉不全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667例慢性咳嗽、胸闷患者(慢性咳嗽组)的支气管激发试验结果,与3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结果 慢性咳嗽组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232例,占34.8%,其中重度气道高反应性38例、中度气道高反应性59例、轻度至极轻度气道高反应性135例,诊断咳嗽变异型哮喘164例,急性支气管炎22例,慢性支气管炎34例,支气管扩张5例,支气管肺癌4例,支气管内膜结核3例.对照组支气管激发试验均阴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可疑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临床查体、胸部X线片无法确诊时,支气管激发试验测定可作为排除或确定诊断的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667例慢性咳嗽、胸闷患者(慢性咳嗽组)的支气管激发试验结果,与3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结果慢性咳嗽组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232例,占34.8%,其中重度气道高反应性38例、中度气道高反应性59例、轻度至极轻度气道高反应性135例,诊断咳嗽变异型哮喘164例,急性支气管炎22例,慢性支气管炎34例,支气管扩张5例,支气管肺癌4例,支气管内膜结核3例。对照组支气管激发试验均阴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疑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临床查体、胸部X线片无法确诊时.支气管激发试验测定可作为排除或确定诊断的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COPD)气道反应性测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测定63例符合诊断标准的COPD患者的气道反应性,并按其结果分为气道高反应(HBR)组33例和气道反应性正常(NBR)组30例,分析两组的临床特点。结果HBR组中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慢喘支)12例,NBR组中慢喘支5例,进行两样本率的χ2检验(P<0·05);HBR组COPD合并哮喘21例,NBR组中COPD合并哮喘6例(P<0·01)。另外,所有研究对象均于第1次肺功能检查后,吸入布地奈德干粉剂,1喷/次,2次/d,持续3个月后再做第2次肺功能检测,对比研究对象用药前后2次的FEV1、FEV1%、MMEF、MVV,HBR组肺功能下降明显延缓。结论部分COPD患者存在气道高反应性,对此类患者吸入激素治疗,有延缓肺功能下降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体质指数(BMI)与深吸气量(IC)、用力肺活量(FVC)的相关性,为临床COPD的综合治疗和疗效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分析我院呼吸内科2010年1-10月COPD患者94例,按BMI分成两组:低BMI组49例、正常BMI组45例,测定IC与FVC,并分析BMI与IC FVC的相关性.结果:低BMI组COPD患者IC及FVC较正常BMI组下降,IC有显著意义(P<0.01),BMI分别与IC(pearson相关系数r=0.346,P=0.01)、FVC(Pearson 相关系数r=0.317,P=0.032)显著相关.结论:BMI是评估COPD患者营养状况的指标,IC、FVC与BMI呈正相关,提高COPD患者营养状况,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合并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症的认识,减少漏诊、误诊现象,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分析2006年3月至2009年9月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并症情况.结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250例,Ⅰ级98例,Ⅱ级89例,Ⅲ级51例,Ⅳ级12例.有合并症165例(66.0%),合并肺炎61例、高血压50例、支气管哮喘28例、冠心病17例、肺结核17例、糖尿病11例、肺癌8例.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常合并其他疾病,给诊断、治疗带来困难,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邱桂凤  刘东苑 《全科护理》2010,8(31):2905-2906
介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的家庭护理措施,包括戒烟、提高抵抗力、适当运动、有效咳痰、家庭氧疗、注意膳食营养合理、呼吸肌功能锻炼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口服罗红霉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50例COPD患者采用随机、单盲方法分成治疗组25例与对照组2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基础治疗基础上口服罗红霉素0.15g,2次/d,并持续1年。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及肺功能的变化,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发生病情急性加重及因此而需住院的次数。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预计值)、最大通气量、清晨最大呼气流量治疗前后改变不明显(P〉0.05),对照组却有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急性加重10例次(40%),对照组19例次(76%);治疗组需住院6例次(24%),对照组13例次(52%),两组急性加重率及需住院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罗红霉素对COPD患者肺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其可能的机制与罗红霉素对中性粒细胞的抑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