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2篇
儿科学   16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赫什朋氏病(Hirschsprang's Disease,简称HD),又称先天性巨结肠(Congenital Megacolon).在先天性消化道畸形中居第三位.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1:5000;发生率与地区和人种有关,有遗传倾向.北京儿童医院在2000~2006年收治HD患儿800余例,男女之比为4.8:1.短段和常见型占78%,长段型占18%,全结肠型占3%.  相似文献   
2.
肛门直肠畸形合并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儿童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ARM)合并先天性巨结肠(HD)的临床特点,探讨其病因和适宜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4月6例ARM合并HD患儿的临床资料、诊治过程及预后情况.年龄1岁8个月~1I岁,平均4.1岁;男女比例1:5.所有病例于ARM矫正手术后有不同程度便秘、腹胀等症状,钡灌肠显示结直肠均有显著的扩张,仅有2例可见明确痉挛段和移行段.6例患儿直肠肛管测压直肠肛门抑制反射不能引出.2例采用经肛门Soave术式,4例采用经腹肛门Soave巨结肠根治术.结果 术后病理检查6例标本远端肠壁内均未见神经节细胞.免疫组化组织蛋白酶D:近段阳性,远端阴性.结论 对于ARM患儿,特别是对于ARM畸形矫正术后仍有便秘的患儿要警惕合并HD的可能.此外,ARM合并HD患儿往往同时存在有多种畸形,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这些畸形的发生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实际工作,针对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矛盾日趋激化的现象,以沟通原理的相关理论通过分析、观察等方法剖析医患沟通存在的主要原因及主要矛盾,建立以医方为主导,通过医务人员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的倾听、鼓励、复述等技巧强化信息的对称性,科学地指引诊疗患者的伤病,使医患双方形成共识并建立信任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儿童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我院普外科自1988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9例脾脏良性占位患儿(男12例,女7例,平均年龄10岁)的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结果 19例患儿中有8例为良性肿瘤,其中血管瘤居多.其余11例多为真性囊肿.14例行脾切除术,5例行部分脾切除术,患儿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儿童良性脾脏占位性病变主要依靠影像学诊断,主张行保脾为主的手术治疗,手术方式选择取决于肿物的性质及位置.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序贯疗法治疗大鼠小肠移植慢性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探索小肠移植慢性排斥反应的病理特点及其免疫耐受机制。方法本研究应用大鼠原位小肠移植为模型。FK506加雷帕霉素序贯疗法控制慢性排斥反应。HE,Masson和Elastin染色用于反映移植物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方法检测移植物及血液中细胞浸润和抗移植物循环抗体的表达。结果非序贯治疗组大鼠只有21%长期存活,而序贯治疗组大鼠91.7%得到长期存活。序贯治疗组大鼠表现出较完整的肠道及肠系膜组织学形态,并只有轻微的血管闭塞和胶原纤维的沉积。同时移植肠管肠系膜iNOS阳性吞噬细胞浸润显著增多,而抗移植物循环抗体显著降低。结论序贯疗法可明显缓解大鼠小肠移植慢性排斥反应发生,其机制可能与iNOS阳性吞噬细胞浸润和抗移植物循环抗体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6.
儿童继发性巨结肠多由肛门直肠畸形治疗不及时或肛门直肠畸形术后便秘等原因引起,也可继发于会阴创伤、直肠周围肿瘤压迫等原因引起的便秘。原发因素解除后.排便困难得以改善.经保守治疗.部分巨结肠可以逐渐缓解。我院2002年1月至2008年3月间手术治疗了13例经保守治疗无明显疗效的继发性巨结肠患儿.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口服补液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合并脱水的护理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36例小儿病毒性肠炎合并脱水患儿,均实施口服补液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组并设定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依次采用针对性护理和常规护理,每组18例患儿.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患儿的退热时间和腹泻好转时间均比较短,(P<0.05).此外,治疗总有效率方面,对照组较低,即对照组为77.78%,观察组为100.00%,(P<0.05).结论:临床对小儿病毒性肠炎合并脱水患儿采用口服补液治疗的同时,配合针对性护理干预,可加快退热,促使腹泻症状尽快好转,护理效果比较明显,故有进一步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脾切除术在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 6 7例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ereditaryspherocytosis,HS )患儿行脾切除治疗的回顾分析 ,特别是出现溶血危象时的外科急症处理 ,从而探讨该病手术的最佳年龄及手术时机的选择。临床资料自 1985年到 2 0 0 0年共收治HS患儿 6 7例 ,均行脾切除。按年龄分为 :A组 ,<3岁 4例 ;B组 :3~ 6岁 2 5例 ;C组 :6~ 10岁 2 2例 ;D组 :>11岁 16例。其中B组有 4例患儿出现溶血危象。对其遗传倾向、临床表现、术后并发症和预后进行比较。并进行组与组之间的t检验。结  果各组之间 :遗传倾向、贫血、黄疸、肝大及脾…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经肛门SoaveⅠ期拖出根治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觞后使秘的病例,探讨其原因、再手术的指征和方法。方法2000年来经肛门SoaveⅠ期拖出根治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发生便秘的患儿17例;分为2组。保守治疗组共4例,占23.5%;手术组13例,占76.5%;手术组又分为开腹和再次经肛门直接拖出手术治疗2组;其中开腹手术组4例,经肛门直接拖出治疗9例。对手术时间、合并症、术后便失禁、便秘的情况进行分析随访。结果保守治疗组有3例经洗肠、排便训练及年龄增加便秘情况由1次/2~4d,转为1次/1~2d,无合并症;1例治疗2年因反复肠炎,顽固性便秘转手术治疗。经肛门再次直接拖出治疗10例和腹部小切口辅助经肛门拖出治疗4例,无手术并发症。患儿术后1个月随访时:排便2~6次/d,半年时:排便1~3次/d;术后2年随访排使±1—2次/d,无肛门狭窄。仅1例偶有污裤。结论经肛门SoaveⅠ期拖出时.因视野小、拖出困难;容易遗留先神经节细胞的结肠,是术后便秘的主要原因。经肛门SoaveⅠ期拖出根治术具有腹腔干扰少和粘连少的优点,因此再次手术时,仍可采用此方法。有腹腔肠粘连的患儿可腹部切口辅助下经肛门Soave Ⅰ期直接拖出治疗。  相似文献   
10.
用酸碱度值测定小儿清洁灌肠后的肠道清洁度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清洁灌肠后测定肠道酸碱度值,判断肠道清洁度.方法 术前2 h用生理盐水给予患儿不保留灌肠(1 kg体重 100 ml),灌肠液排出10 min后肛门内放置尿管于齿状线上20 cm处,抽取肠液测定酸碱度值,根据不同酸碱度值将患儿分3组,A组酸碱度>7.4,B组酸碱度6.8~7.4,C组酸碱度<6.8,结肠镜检查时观察肠道清洁度.结果 B组肠道清洁度最理想,其肠道准备符合率为98.6%.结论 酸碱度值可以作为判定肠道准备清洁度的良好指标,从而提高结肠镜检查和肠道手术的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