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足底和足内侧区切取游离或带蒂皮瓣时供区部位隐蔽,皮瓣血管蒂位置表浅易于解剖,不损害主要血管,皮瓣质地与手部皮肤相似,可携带神经重建受区感觉功能。因此,该处是带蒂皮瓣转移修复前足及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的重要供区,也是游离皮(肌)瓣修复手部创面的良好供区。目前可于该处切取的皮(肌)瓣包括:足底内侧皮瓣(medial plantar skin flap)[1],足内侧皮瓣(medialis pedis flap)[2],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medial plantar artery perforator flap,MPAP)[3],足底内侧肌间隔筋膜岛状皮瓣(plantar marginal septum cutaneous island flap)[4],足底内侧静脉皮瓣(medial plantar venous flap)[5]和母展肌瓣(abductor hallucis muscle flap)[6]等。  相似文献   
2.
Pilon 骨折是累及胫骨远端关节面及干骺端的骨折,往往由高能量的垂直暴力所致,部分伴有扭转暴力.而传统所说的踝关节骨折往往是由低能量的扭转暴力造成的骨折,这就决定了 Pilon 骨折从损伤机制、暴力大小、骨折类型、软组织损伤程度到治疗的特点、难度和预后均与普通踝关节骨折不同.Pilon 骨折占所有下肢骨折患者总人数的...  相似文献   
3.
经皮空心螺钉加压固定踝关节融合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皮空心螺钉加压固定踝关节融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4月至 2010年10月,12例单侧严重踝关节炎患者(Kellgren-Lawrence III级)接受经皮空心螺钉加压固定踝关节融合术。男7例, 女5例; 年龄25~71岁, 平均 42.0岁。病程 1~21年,平均 7.3年。类风湿关节炎 2例,创伤性关节炎 8例,骨关节炎2例。取踝关节前正中入路,暴露踝关节腔, 完整去除胫距关节软骨面, 暴露软骨下骨。从后上向前下经皮穿针,以空心螺钉加压固定胫距关节。手术前后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进行功能评定,摄踝关节正侧位及踝穴位 X线片观察踝关节骨性融合情况。 结果 12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 6耀55个月,平均 21.5个月。 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由术前(42.8±8.6)分增加至术后 6个月(66.6±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75,P=0.012); 末次随访(72.3±4.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95,P= 0.006)。 X线片证实全部病例均骨性融合,融合时间 9耀21周,平均 13.5周。无感染,无局部皮肤坏死,无螺钉松动、退钉及断钉。结论 经皮空心螺钉加压固定踝关节融合术创伤小,融合率高,融合时间短,近期疗效满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骨水泥型与生物型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 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MEDLINE,PubMed,Ovid,EMBASE, CBM,CNKI,Articles,VIP等数据库从建库至2018年1月的相关文献,手工检索中华系列及骨科类杂志近5年的相关文献,筛选出关于骨水泥型与生物型半髋关节置治疗换老年粗隆间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RCTs),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3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最后共纳入17篇符合要求的文章,共1 23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骨水泥组相比,生物型组手术时间短[MD=8.20,95%CI(7.09 ,9.03),P<0.01],死亡率低[OR=2.45,95%CI(1.11,5.41),P=0.03],但术后出血量多[MD=-13.23,95%CI(-20.70 ,-5.76),P =0.0005],在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术后6个月及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术后假体并发症、心脑血管并发症、感染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生物型假体在手术时间、死亡率等方面优于骨水泥型假体,但术后出血量较多。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镜下重建手术与保守治疗对后交叉韧带(PCL)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兰州军区总医院行镜下重建手术治疗的PCL损伤患者30例为观察组,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自愿接受保守治疗PCL损伤患者30例为对照组。治疗后6、12及24个月进行随访,通过Lysholm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对两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治疗前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术后)6、12及24个月时,观察组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优良率分别为9667%和7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秀率分别为7333%和4667%,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术后)24个月时,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PCL损伤,镜下重建手术对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效果显著,对符合手术指征的病例可优先考虑选择此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8.
副舟骨源性平足症的手术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副舟骨源性平足症是临床常见的足部畸形之一,目前其治疗方法存在较多争议,不同手术方法临床疗效差异较大,针对副舟骨源性平足症的外科治疗尚无统一标准,围绕副舟骨切除后如何重塑足弓产生了一系列手术方法,不同术式产生的临床疗效亦不尽相同,如何制定手术策略,选择手术方式,以及副舟骨切除后是否需要重建胫后肌腱,如何重建,采用何种方式重建等问题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期待更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后踝上皮瓣的解剖特点,总结后踝上皮瓣治疗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经验,为后踝上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2012年8—10月收集8侧新鲜成人下肢标本,股动脉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观察胫后动脉在小腿下段内侧的皮穿支及其营养腓肠神经、腓肠外侧皮神经的情况;观察腘窝外侧皮动脉穿出部位、走行、分布及与胫后动脉踝上穿支吻合情况,测量腘窝外侧皮动脉长度及直径。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12年6月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全军创伤骨科中心采用后踝上皮瓣移植修复的15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18~49 岁,平均33岁;创面位于小腿下1/3段3例,足踝部7例,足底负重区5例。15例患者均采用后踝上皮瓣移植修复;术后观察患者皮瓣成活情况,创面完全愈合后1个月,有骨折者骨折临床愈合后3个月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系统评定踝关节功能。结果 8侧下肢标本观察示,胫后动脉在小腿下段发出2~4支肌间隙皮动脉,均有分支向外上方走行,供应腓肠神经及腓肠外侧皮神经,并与腘窝外侧皮动脉间有确定的吻合支;均见腘窝外侧皮动脉,起于股骨内外髁连线上方(1.8±0.47)cm处,于腘窝后正中线外侧(1.1±0.14)cm处穿出深筋膜并沿腓肠肌外侧头表面下行;腘窝外侧皮动脉均与腓肠外侧皮神经伴行,腘窝外侧皮动脉全长(14.21±3.89)cm、直径(1.23±0.24)mm。临床应用后踝上皮瓣移植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5例,移植皮瓣全部成活13例,2例远端部分坏死。12例患者获随访6~18个月,平均11个月。患者皮瓣质地及外观良好,术后踝关节功能优8例,良4例。结论 后踝上皮瓣血管蒂位置相对隐蔽,外伤后不易损伤,且修复范围大,成活率高,是治疗足踝部软组织大面积缺损的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循环牵伸强度对体外人肌腱细胞磷脂酶A2(phospholipase A2,PLA2)和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COX)表达的影响。 方法 取4~6代人肌腱细胞在0.5 Hz、4h条件下施加不同牵伸强度(4%、8%、12%),未牵伸组设为对照组。静置4h后,用RT-PCR、Western blot检测胞浆性PLA2(cytosolic PLA.2,cPLA2)、COX1、COX2的表达,ELISA测定分泌性PLA2 (secretory PLA2,sPLA2)的表达。 结果 对照组、4%、8%、12%牵伸组cPLA2、COX1、COX2基因表达随牵伸强度增加呈递增趋势,4%牵伸组cPLA2、COX1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增加均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和12%牵伸组cPLA2及COX1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8%、12%牵伸组COX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牵伸强度增加而逐渐增加。sPLA2在4%牵伸组分泌量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和12%牵伸组增加明显(P<0.01)。 结论 体外人肌腱细胞PLA2、COX1、COX2的表达与牵伸强度呈正相关,PLA2/COX调节系统可能成为防治肌腱病的新分子靶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