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2篇
眼科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游离分叶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复杂创面的疗效。方法2018年1月—2021年1月,收治10例四肢复杂创面患者。男7例,女3例;年龄32~64岁,平均4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4例,机器绞伤3例,机器挤压伤1例,重物压砸伤2例。上肢创面5例,下肢创面5例。创面范围11 cm×10 cm~25 cm×18 cm。采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三叶皮瓣7例、四叶皮瓣2例,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联合斜支穿支三叶皮瓣1例。皮瓣切取范围12.0 cm×10.5 cm~28.0 cm×12.0 cm。供区直接缝合9例,接力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1例。结果术后1例皮瓣边缘窦道形成,经换药、引流后愈合;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皮瓣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1个月。皮瓣无明显臃肿,色泽、质地良好。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结论游离分叶穿支皮瓣能有效修复四肢复杂创面,术后皮瓣成活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脂肪来源干细胞(human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hADSCs)对小鼠压疮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取自愿捐赠的人脂肪组织,采用机械分离联合胶原酶消化法获取hADSCs并传代。取第3代细胞行成骨、成脂、成软骨分化以及流式细胞仪鉴定。取健康自愿者捐赠的外周血,采用离心法制备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并行血小板计数。取45只C57BL/6小鼠采用磁铁夹压法于背部制备压疮模型,随机分为3组(n=15);hADSCs组、PRP组及对照组创面分别注射100μL经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标记后的hADSCs(1×106个)、人PRP、PBS。注射后观察压疮创面愈合情况,5、9、13 d计算创面愈合率;5、11、21 d取标本行HE染色、Masson染色以及CD31、S1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创面血管、神经再生情况。hADSCs组于11 d时荧光示踪法观察细胞定植及成活情况。结果经诱导分化及流式细胞仪鉴定分离培养细胞为hADSCs。PRP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正常外周血(t=5.781,P=0.029)。大体观察,注射后hADSCs组创面愈合优于PRP组及对照组,5、9、13 d,hADSCs组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PRP组及对照组(P0.05)。组织学观察示,与PRP组及对照组相比,hADSCs组炎性细胞浸润、炎性反应明显减轻,胶原沉积明显增多,且21 d时可见皮肤附属器再生;注射后各时间点,hADSCs组胶原表达量均显著高于PRP组及对照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各时间点hADSCs组新生血管数、S100阳性细胞百分比均明显多于PRP组和对照组(P0.05)。荧光示踪法显示注射11 d后hADSCs可定植于创面并成活。结论局部移植的hADSCs通过促进血管新生和神经再生,进而促进小鼠压疮创面愈合、提高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股前外侧肌瓣与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眼眶肿瘤扩大眶内容物摘除术后巨大创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2017年2月至2021年4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眼眶肿瘤12例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4例、女性8例, 年龄48~87岁;皮肤鳞状细胞癌9例, 基底细胞癌3例;患者均行肿瘤扩大切除、眶内容物摘除术及创面修复。所有患者均手术彻底切除眼眶病灶, 一期切取股前外侧肌瓣与穿支皮瓣组成的股前外侧嵌合皮瓣修复创面, 皮瓣供区采用减张缝合关闭, 总结术中切除病灶遗留皮肤缺损面积、创腔深度、术中切取皮瓣面积、肌瓣面积, 观察术后皮瓣成活情况、伤口愈合情况、术区外观, 皮瓣颜色、厚度、质地, 术区瘢痕、感觉及肿瘤是否复发。结果 1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 术中切除病灶遗留皮肤缺损面积为7.0 cm×5.0 cm~15.0 cm×8.0 cm, 创腔深度为4.0~5.0 cm, 术中切取皮瓣面积为7.0 cm×5.0 cm~19.0 cm×8.0 cm, 肌瓣面积为4.0 cm×3.0 cm~5.0 cm×4.0 cm。12例患者术后皮瓣均完全成活, 伤口均一期愈合, 受区...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不同程度耳廓撕脱伤修复方法的选择及疗效。方法 2005年8月-2010年12月,收治26例耳廓撕脱伤患者。男10例,女16例;年龄5~63岁,平均27.5岁。致伤原因:机器绞伤9例,交通事故伤5例,暴力撕脱伤6例,动物咬伤6例。损伤部位:全耳廓撕脱6例,耳廓上1/3~2/3撕脱8例,耳廓外1/5~2/3撕脱6例,耳垂撕脱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12 h,平均4.5 h。直接清创原位缝合8例,血管吻合再植7例,一期清创、二期皮瓣再造5例,残端修整缝合6例。结果术后6例残端修整缝合切口均Ⅰ期愈合;其余患者中耳廓完全成活14例,部分成活3例,坏死3例。2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6个月。直接清创原位缝合及血管吻合再植成活者耳廓外观优于其余方法。患者听力均正常。结论对于全耳廓撕脱伤应首选血管吻合再植修复,对于耳廓撕脱组织小且无可供吻合血管者可选择原位直接缝合。  相似文献   
5.
随着农村半机械化以及小作坊机械化发展,保护措施不完善以及疲劳操作等因素致手指指腹缺损越来越多.传统的皮肤修复方法很多[1-2],大多手术方式对供区造成较大的损伤,注重创面的修复,感觉功能的重建重视不够.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利用足趾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指缺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本治疗组应用游离第二足趾胫侧侧方皮瓣修复手指指腹缺损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一种可在常温下操作、简便易行、效果好的穿支血管造影液配比。方法常温下用不同配比的乳胶、水、四氧化三铅混合液对穿支血管进行灌注,灌注后的标本肉眼观察及X线摄片,比较其效果。结果乳胶(ml):水(ml):四氧化三铅(g)以1∶1∶2的比例配制灌注效果好,肉眼及X线片可见清晰的小血管网。配比中加入广告色、墨水等小分子量色料的效果差,影响观察血管。结论乳胶-四氧化三铅液是简便易行的小血管造影剂,其最佳配比∶乳胶(ml):水(ml):四氧化三铅(g)为1∶1∶2。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薄型游离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足部瘢痕挛缩畸形的疗效。方法 2017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15例手、足部瘢痕挛缩畸形患者。男9例,女6例;年龄6~42岁,中位年龄23岁。瘢痕挛缩时间1~21年,中位时间13年。瘢痕挛缩畸形位于手部11例、足部4例;导致不同程度手、足部关节功能障碍。术中瘢痕挛缩松解后遗留创面范围为6 cm×4 cm~9 cm×8 cm;合并血管、神经或者肌腱外露12例,肌腱缺损4例。经浅筋膜浅层切取薄型游离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皮瓣切取范围为6.0 cm×5.0 cm~10.0 cm×8.5 cm;取阔筋膜条重建肌腱。皮瓣供区减张缝合。结果术后1例皮瓣出现静脉血管危象,经对症处理后皮瓣成活;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皮瓣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个月。皮瓣外形、质地良好。患手功能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获优7例、良4例。患足足趾关节畸形及功能均明显改善。供区无肌疝、感觉麻木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浅筋膜浅层切取的薄型游离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足部瘢痕挛缩畸形松解后创面,可获得良好外观及功能,而且供区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32℃、37℃温度下体外培养生精细胞,探讨两种温度对精原细胞增殖相关基因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体腔温度(37℃)导致精子发生障碍的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将分离的大鼠生精细胞分别置于不同温度(32℃、37℃)条件下与支持细胞进行体外共培养,观察其贴壁、增殖、形态学变化;培养第8天采用非连续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差异性贴壁分离富集出精原细胞,以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分别检测不同温度下精原细胞c-kit、PI3K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对体外培养第8天的精原细胞c-kit基因进行测序检测,了解其突变情况。结果:32℃组、37℃组均可见细胞贴壁、分裂、增殖;32℃组中,精原细胞c-kit和PI3K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高于37℃组(P<0.05);基因测序结果显示32℃组c-kit基因第9、11、13号外显子均未见突变,37℃组第11、13号外显子未见突变,在9号外显子附近区域可能有缺失或插入突变。结论:在体外37℃温度下培养生精细胞会抑制精原细胞增殖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同时可能导致精原细胞c-kit基因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9.
背景:温度会影响体外培养精原细胞的增殖与凋亡。 目的:观察不同体外培养温度对A型精原细胞细胞周期及增殖相关基因c-kit、CyclinD3的影响。 方法:通过两步酶消化法分离大鼠生精细胞,分别置于32,37 ℃条件下与支持细胞进行体外共培养,观察其形态及细胞数变化等生长特性;培养第8天采用非连续密度梯度离心、差异性贴壁分离富集A型精原细胞。 结果与结论:体外培养第1天,32,37 ℃组均可见悬浮的呈圆形或卵圆形的生精细胞和贴壁的呈长梭形或不规则形的支持细胞;从第4天开始,37 ℃组生精细胞数、生长状态逐渐降低,第8天时,37 ℃生精细胞数明显低于32 ℃组 (P < 0.05);体外培养第8天,32 ℃组处于S期A型精原细胞所占比例明显高于37 ℃组(P < 0.05),32 ℃组A型精原细胞c-kit、CyclinD3 mRNA及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37 ℃组(P < 0.05)。说明在37℃这种近似体腔的温度下体外培养生精细胞会抑制精原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红外热成像(IRTI)技术联合"二纵五横分区法"在儿童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移植中穿支定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8年11月至2022年11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对13例软组织缺损的儿童实施游离ALTPF,男8例,女5例;年龄2~12岁,平均6.3岁;致伤原因:车祸伤6例,摔伤2例,压砸伤3例,烧伤后瘢痕2例。受伤部位:头部2例,躯干1例,手部5例,足踝5例。软组织缺损面积2.0 cm×4.2 cm~9.0 cm×16.0 cm,皮瓣面积2.3 cm×4.5 cm~6.0 cm×20.0 cm, 剩余创面中厚皮片植皮覆盖。术前均采用IRTI技术联合"二纵五横分区法"对ALTPF进行穿支定位设计,术中在股前外侧区域内对穿支进行探查,计算IRTI穿支定位的敏感性及阳性率。所有供区均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常规抗感染、抗凝、抗痉挛和扩容、保暖。定期采用家访、电话、微信、短信等方式进行随访,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及供区愈合情况。结果术后13例皮瓣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5(11.0±1.5)个月。13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色泽、质地良好,无明显臃肿,仅1例皮瓣修复内踝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