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研究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骨膜蛋白(Periostin)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水平,分析二者关系,评估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中山市博爱医院儿科住院的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72例为毛细支气管炎组,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印)n(正)=27)、中度组((印)n(正)=25)及重度组((印)n(正)=20)。另以同期正常健康体检的婴幼儿25例作为对照组。ELISA法检测研究组患儿急性期、恢复期以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清Periostin及TGF-β1水平,Pearson相关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急性期毛细支气管炎组血清Periostin与TGF-β1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印)P(正)<0.01),恢复期毛细支气管炎组血清Periostin仍高于对照组((印)P(正)<0.01),但血清TGF-β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印)P(正)>0.05)。恢复期毛细支气管炎组血清Periostin与TGF-β1水平较急性期均显著下降((印)P(正)<0.01)。毛细支气管炎重度组急性期血清的Periostin、TGF-β1水平最高,均显著高于轻、中度患儿(均(印)P(正)<0.01);毛细支气管炎重度组恢复期血清的Periostin仍持续高水平,均显著高于轻、中度患儿(均(印)P(正)<0.01);但恢复期毛细支气管炎三组及对照组之间血清TGF-β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印)P(正)>0.05)。相关性分析表明,毛细支气管炎组患儿急性期血清Periostin与TGF-β1水平均呈正相关((印)r(正)=0.717,(印)P(正)<0.01)。结论检测血清Periostin与TGF-β1水平有助于对RSV所致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后转归的判断;TGF-β1仅参与了RSV所致毛细支气管炎的急性过程,而血清Periostin高表达水平在RSV所致毛细支气管炎中持续时间可能更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治疗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2012年1月至2018年8月93例拟诊及确诊为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儿童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结果93例真菌患者中男64例,女29例;年龄(55.18±5.38)个月,年龄范围为1个月至15岁,中位年龄32个月。所有患儿平均住院天数为25.4 d,住院天数中位数为23 d。所有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气促、呼吸困难。肺部影像学表现形态多样,主要为肺纹理稍增粗/增多,纹理间可见斑点或斑片状模糊影,并伴有肺实变、弥漫性结节样变等,支气管扩张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较少见。93例患者中血/深部痰真菌培养阳性者41例(44.1%),其中念珠菌属阳性者22例(53.6%)部分患者同时培养出2种不同真菌。93例患儿中,抗真菌治疗有效72例(77.4%),因基础疾病严重放弃治疗8例(8.6%),转院治疗6例(6.5%),死亡7例(7.5%)。其中,单用或联合使用伏立康唑抗真菌感染41例(44.1%),有效38例(92.7%),死亡3例(7.3%)。结论儿童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好发于伴有严重基础性疾病的患儿,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病死率和预后与宿主因素、环境因素及抗真菌治疗密切相关,使用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能有效降低儿童肺部真菌感染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相关儿童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enicillium marneffei,PSM)特点,提高对其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2005年1月至2016年6月诊断的15例非HIV感染相关播散性PSM患儿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案及转归。 结果 15例患儿中,男∶女=9∶6,中位年龄23个月(3个月至4岁10个月)。入院时均有发热、肝大,多伴有咳嗽气喘、脾大、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沉降率升高93.3%(14/15),真菌G试验阳性80.0%(8/10),真菌GM试验阳性87.5%(7/8)。胸部影像学检查提示15例肺部均有累及,表现形态多样。骨髓培养和淋巴结组织活检马尔尼菲菌阳性率最高(>90%)。预后与病程长短及抗真菌治疗疗程相关,死亡的7例患儿病程明显长于治愈的8例(P<0.05),抗真菌治疗时间均<2周,主要死亡原因是感染性休克及多脏器衰竭。治愈患儿采取两性霉素B或伏立康唑静滴2~4周后改为伊曲康唑口服维持,随访半年以上无复发。结论 儿童非HIV感染相关播散性PSM好发于婴幼儿,临床及实验室诊断缺乏特异性。同时进行多部位体液培养或组织活检(尤其是骨髓培养和淋巴结活检)有助于明确诊断。病程偏长、未进行及时抗真菌治疗的患儿容易合并感染性休克及多脏器衰竭,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树鼩是一种新型的优质实验动物模型。本研究针对树鼩感染相关的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IL-8、IL-10、IL-17A、γ-干扰素(IFN-γ)及管家基因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建立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方法。研究证明所建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线性范围高点可达到1×10~(10) copies,低点则至10 copies(IL-6、IL-17A)、100 copies(IL-10、GAPDH)和1 000 copies(IL-8、IFN-γ)不等,在此区间各试剂线性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IL-6、IL-8、IL-10、IL-17A、IFN-γ和GAPDH最低检测值分别在8、8、4、8、128、4 copies。研究表明所建立的检测方法具有很好的特异性、灵敏度及较广的线性范围,适用于多重浓度范围的样品检测,可用于后续树鼩细胞因子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