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介绍一种治疗近端动脉严重损伤的拇指离断再植术的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2007年2月至2009年3月,采用前臂掌侧静脉移植,桥接鼻咽窝处桡动脉腕背支与尺侧指固有动脉的远侧断端,治疗13例近端动脉严重损伤的拇指离断。男11例,女2例;年龄16~50岁,平均34.5岁。左侧7例,右侧6例。完全离断8例,不全离断5例。急诊再植10例,按常规步骤再植术后动脉危象探查修复3例。结果:13例拇指全部成活。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17个月,平均11个月。再植拇指外形满意,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9指,良3指,差1指。指腹两点辨别觉58mm,平均6.5mm。结论:静脉移植桥接鼻咽窝桡动脉腕背支与尺侧指固有动脉远端的方法修复拇指动脉,行复杂拇指离断再植,手术体位舒适,不影响手部血供,扩大了再植适应证,提高了再植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拇指桡背侧筋膜蒂皮瓣修复甲床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3月~2012年10月,对拇指甲床损伤采用桡背侧筋膜蒂皮瓣急诊修复8例,延期修复4例.以拇指背侧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中点连线和拇指桡侧中线之间的中线为轴心线,在拇指桡背侧设计皮瓣,切取皮瓣面积2.0 cm×1.8 cm~3.0 cm×2.5 cm.结果 12例皮瓣均成活,其中2例出现静脉危像,经及时处理症状消失.术后随访3~10 个月,拇指外形良好,皮瓣质地软,不臃肿,类似指甲;其中进行了神经吻合的皮瓣两点分辨觉6~10 mm.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标准评定,手功能达优10例、良2例.结论 应用拇指桡背侧筋膜蒂皮瓣修复甲床缺损,手术成功率高、操作简单、疗效肯定,建议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外固定架结合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合并血管损伤的四肢骨干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7例合并血管损伤的四肢骨干骨折患者应用多功能外固定架结合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其中,肱骨骨折并肱动脉损伤3例,股骨骨折并股(腘)动脉损伤5例,胫腓骨骨折合并腘(胫前、后)动脉损伤9例。开放性损伤13例,闭合性损伤4例。休克患者3例。直接吻合6例,取静脉进行血管移植11例。结果术后随访11~19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除1例最终截肢外,其余肢体全部成活。1例患者发生大出血,术中探查为其他血管断端出血,行结扎处理。10例患者在减张口内见肌肉组织坏死。1例患者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经过透析治疗,各项指标恢复正常,肢体得以保留,但肌肉组织发生坏死,患肢功能较差。本组未发生足下垂。5~9个月16例骨折均愈合。结论外固定架具有操作简单、时间短、创伤小、固定可靠等优点,非常适用于四肢骨折并血管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应用隐神经营养血管蒂胫骨皮瓣修复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股骨内髁后缘至内踝前缘连线为轴线,设计切取隐神经营养血管蒂胫骨皮瓣,根据受区部位,在健侧选择顺行或逆行切取,移植于患肢骨皮缺损处,双下肢外固定架固定.结果 18例病人皮瓣均Ⅰ期愈合,术后12~16周,X线片显示骨瓣于折端骨性愈合.结论 隐神经营养血管蒂胫骨皮瓣修复骨皮缺损不牺牲主干血管,手术操作简便,疗效可靠,是修复下肢骨皮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联合疗法对半月板损伤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将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诊治的86例半月板损伤患者按双色球法分为对照组(n=43,半月板缝合)、研究组(n=43,半月板缝合联合骨髓刺激),评估两组手术疗效及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时疼痛程度、膝关节功能、膝关节活动度,并评估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时生活质量,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结果 研究组手术优良率(90.70%)高于对照组(6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美国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量表(WOMAC)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而Lysholm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均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时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各项指标评分均较于同期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均为4.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半月板损伤患者行半月板缝合联合骨髓刺激可有效减轻机体疼痛,促进膝关节功能、活...  相似文献   
8.
掌部小切口减压治疗腕管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介绍掌部小切口横断腕横韧带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方法,并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7年9月,采用掌部纵形小切口,切断腕横韧带治疗腕管综合征15例(18侧),男2例,女13例;年龄34~69岁,平均48岁;单侧12例,双侧3例;病程8~26个月,平均18个月。主要临床表现为:桡侧3个半指麻木或疼痛,腕部疼痛,并向前臂放射,夜间麻醒史,大鱼际肌肉萎缩,Tinel征阳性,Phalen征阳性。电生理检查均有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减慢、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下降或缺失,严重者拇短展肌可有自发电位。术后随访时采用GSS评分(Global symptom score),分别从疼痛、麻木感、感觉异常、肌力减退和夜醒等5个方面进行评价。结果:术后所有患者伤口均甲级愈合,无并发症发生。15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0~28个月,平均24个月。除1例患者未完全缓解外,其余患者症状消失,拇短展肌肌力增强,GSS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小切口减压治疗腕管综合征具有安全性高、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瘢痕小等优点,直视下切断腕横韧带,可彻底松解正中神经,是安全、有效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小切口复位内固定术对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收治的6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案分为传统组和关节镜组,每组31例。传统组接受传统内固定术治疗,关节镜组接受膝关节镜下小切口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膝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关节镜组术后引流量小于传统组,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传统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传统组和关节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9.03%(9/31)、6.45%(2/31),关节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膝关节镜引导下小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可有效减少手术创伤,加快术后康复,改善膝关节功能,且术后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尺神经肌膜瓣下前置联合可吸收医用膜包裹治疗肘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尺神经肌膜瓣下前置联合聚-DL-乳酸可吸收医用膜包裹术治疗肘管综合征患者68例.男59例,女9例;年龄22~ 76岁,中位数53.5岁;左侧22例,右侧43例,双侧3例;病程2~ 24个月,中位数11.5个月;环指尺侧和小指痛觉减退60例、痛觉消失2例、痛觉过敏5例、痛觉正常1例;手内在肌萎缩58例、爪形手畸形10例;Tinel征均为阳性;Froment征阳性12例,Wartenberg征阳性20例,Froment征、Wartenberg征均阳性36例;有肘部骨折史8例.肌电图检查示肘部上、下5 cm范围内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减慢,复合运动动作电位下降,潜伏期延长.术后观察尺神经支配区域症状改善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6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3年,中位数1.5年;切口均甲级愈合;术后环、小指皮肤麻木症状均明显减轻,手指力量增加.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周围神经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中的尺神经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疗效,优50例、良11例、差7例.结论:尺神经肌膜瓣下前置联合可吸收医用膜包裹治疗肘管综合征,利用肌膜瓣重建尺神经通道,牢靠、稳定,可避免尺神经再滑脱:应用聚-DL-乳酸可吸收医用膜可减少神经与周围组织的黏连,避免局部瘢痕组织增生,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