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γ—刀,x—刀和重离子束为主要治疗手段的立体定向放射神经外科目前已被多数国家公认为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有效方法之一。对其疗效的判断各家认识不一,对其治疗的放射生物学效应仍在积极探讨之中。本文综合国外资料,就这方面研究现况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IL-2型特种针进行微创穿刺术治疗后颅窝血肿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材料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们自1995年9月至1999年9月对28例后颅窝高血压性或外伤性脑内血肿及硬膜外血肿进行微创穿刺引流治疗的病例。结果:28例病例中除1例于穿刺成功后死于脑干功能衰竭外,其余病例均获成功,病人无后遗症,痊愈出院,其中1例伴发再出血,经血肿腔内止血药冲洗引流治疗再出血停止,结论:此穿刺针特点为针钻一体,解决了针在颅骨上固定问题,也解决了立体定向不能留置针管问题,微创穿刺方法治疗后颅窝血肿可避免传统后颅窝开颅手术,安全性高,疗效良好,操做简便,费用较低,易于在各级医院普遍开展,具有较大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硬通道微创穿刺术治疗后颅窝血肿及囊性病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 ,后颅窝血肿及囊性病变也可以采用微创穿刺的方法进行治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外科对 32例后颅窝血肿及囊性病变应用新研制针钻一体颅内穿刺针 ,进行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治疗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一、对象与方法1 对象 :后颅窝血肿及囊性病变患者 32例 ,其中男 19例 ,女 13例 ,年龄最小 2 1岁 ,最大 79岁 ,平均年龄 5 1± 2 3岁。 (1)意识状态 :(Glasgow记分法 ) 6分以下 3例、6~ 9分 5例、9~ 12分 11例、12分以上 13例。小脑扁桃体上疝 1例。(2 )病变部位及性质 :小脑半球脓肿 2例、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抽吸引流术治疗少量高血压脑出血的近期和远期治疗效果,并对手术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方法:本研究选取自2005年2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及神经外科住院的160例少量高血压脑出血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即立体定向抽吸引流术组和非手术治疗组。立体定向手术组68例,非手术治疗组92例。分别统计两组病人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的生活质量并进行对比。近期观察指标为住院期间患者的意识状态、患肢肌力;出院3个月后进行随访,观察指标为日常生活能力分级(ADL)。结果:近期观察患者意识状态、患肢肌力指标显示手术组与非手术组存在差异(P<0.05),远期观察指标显示两组病例ADL评分有差异(P<0.05)。结论:少量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立体定向抽吸引流术的近期和远期总体疗效优于非手术治疗,因此对于有明显神经功能缺失的患者应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自发性脑内出血(Spontaneous Intra Cerebral Hemorrhage,SICH)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发病率为26~60/10万,占脑卒中发病率的10%~30%.  相似文献   
6.
神经外科的一项实用技术--无头架硬通道植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血压脑出血、颅内囊性占位病变、慢性硬膜下血肿等神经外科急慢性病变一旦出现明显占位效应及颅内压增高,快速且有目的地解除占位、缓解颅内压增高是神经外科医生首先考虑的问题。使用一种被称为无头架定位硬通道植入技术能快速、有效、方便地达到此目的。尤其对老年病人和伴  相似文献   
7.
持续腰大池引流在颅内动脉瘤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持续腰大池引流在颅内动脉瘤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颅内动脉瘤术后,治疗组72例行持续腰大池引流,对照组49例每天腰椎穿刺,通过比较两组并发症及预后评定疗效.结果:经过持续腰大池引流后,有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从34.69%降低为18.31%,脑积水的发生率从26.53%降低为11.27%,脑梗塞的发生率从20.4%降低为7.04%,出院时恢复良好者占76.06%,而对照组为57.14%,以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63%,死亡率为零,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零,两组之间并发症的发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持续腰大池引流能够减少蛛网膜下腔中的痉挛因素,减轻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胶(fibri nglue,FG)对完全横断性脊髓损伤修复和再生的影响。方法取健康雌性SD大鼠10只,体重250~300g,制备急性完全横断性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只,实验组脊髓断端注入FG(100 μL/只),对照组不予任何治疗。术后4周,采用BBB运动评分法进行运动功能评价。术后4周处死动物,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神经中丝(neurofilament,NF)和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表达。采用图像分析方法,对脊髓横断处远、近端进行神经纤维计数及GFAP面积比分析。结果BBB运动评分:对照组(2.40&#177;0、51)分,实验组(3.00&#177;0.45)分,两组间运动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示,对照组近、远端可见少量NF阳性细胞和GFAP阳性结构;实验组近、远端可见大量NF阳性细胞及GFAP阳性结构生长,并向损伤中心区汇聚,但未到达中心区。图像分析显示,神经纤维数量:实验组近端(113.10&#177;20.75)根、远端(73.60&#177;33.61)根,对照组近端(45.50&#177;17.18)根、远端(23.50&#177;8.20)根;GFAP面积比:实验组近端33.75%&#177;11.06%、远端27.75%&#177;7.15%,对照组近端23.78%&#177;5.76%、远端19.78%&#177;5.17%;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G对脊髓损伤具有一定程度的修复及促进其再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温度敏感性磁性纳米颗粒即磁性纳米颗粒-Pluronic具有温度响应药物控制释放能力,并能穿透血脑屏障。 目的:实验检测其携带神经节苷脂(GM-1)能力及在活体组织中药物释放能力,以及对脊髓损伤修复再生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9/2007-02在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神经科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完成。 材料:神经节苷脂由阿根廷Trb Pharma药厂生产。磁性纳米颗粒-Pluronic的制备及其负载神经节苷脂由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制备。 方法:将20只SD大鼠制作急性完全横断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4组:①治疗组:于脊髓断端间注射磁性纳米颗粒-Pluronic-GM-1 100 μL+纤维蛋白胶100 μL。②对照组1:于脊髓断端间注射磁性纳米颗粒-Pluronic 100 μL+纤维蛋白胶100 μL。③对照组2:于脊髓断端间注射纤维蛋白胶100 μL。④空白组:单纯横断不予以任何治疗。 主要观察指标:4周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方法,对脊髓横断处远端、近端进行神经纤维计数及胶质细胞网格框架结构定量分析,以了解神经再生情况。 结果:2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脊髓横断区神经纤维数量:治疗组近端、远端均高于其他3组(P < 0.05),2个对照组高于空白组(P < 0.05),对照组2高于对照组1(P < 0.05)。②脊髓横断区胶质纤维面积比:治疗组近端、远端均高于其他3组(P < 0.05),2个对照组近端明显高于空白组(P < 0.05),对照组2远端高于空白组(P < 0.05)。 结论:磁性纳米颗粒-Pluronic具有药物携带及释放作用,其携带神经节苷脂对脊髓损伤具有一定程度的修复及促进神经再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微创硬通道技术治疗脑室出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硬通道引流术清除脑室内积血。方法:应用硬通道进行脑室穿刺结合尿激酶溶解引流术清除脑室积血17例。结果:17例穿刺置入硬通道治疗均获成功,积血完全清除。结论:此法操作简便,创伤小,能有效地保证脑室引流的通畅,迅速清除脑室积血,打通梗阻脑室,恢复正常脑脊液循环。对高龄及全身状况较差的患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之一。因其微创的特点患及家属易于接受,同时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了治疗费用。适合在各种级别的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