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0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颈前路间隙减压与开槽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颈前路间隙减压与开槽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10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实施颈前路间隙减压与开槽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术,获得随访86例,随访时间平均20.9个月.采用贾连顺的疗效评定法评定临床结果.结果 临床疗效优良率83.73%,植骨融合率为99.07%.结论 颈前路间隙减压与开槽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满意,是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椎弓根内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对7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患者行髓核摘除、椎弓根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术,病变节段分别为L3~4、L4~5和L5S1。结果 75例患者随访8~50个月,平均14.5个月。本组4例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神经根牵拉症状,2例术后感染,椎体间植骨融合72例,不融合3例。所有病情均获不同程度缓解,无其他远期并发症出现。结论 椎弓根内固定加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除解除椎间盘源性疼痛外,尚能提供椎间的牢固性,促进椎体间植骨融合,恢复椎体永久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03-2012-03应用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25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记录并统计分析患者在术前、术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神经功能改善情况JOA评分及植入节段的运动范围影像学评估。结果 25例患者获得12~36个月随访,平均22个月。术前与术后(VAS)、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前与术后植入节段的运动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可以保留手术节段的活动功能,短期临床效果满意,是一种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伤椎单侧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应用后路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的9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66例,女32例;年龄19~65岁,平均44.9岁.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经伤椎单侧椎弓根固定组(经伤椎组,50例)和短节段椎弓根固定组(短节段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前、术后cobb角、伤椎前、后缘高度、内固定失败率.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6~53个月(平均34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cobb 角、伤椎前缘高度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经伤椎组改善优于短节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伤椎后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随访两组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均丢失,两组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伤椎后缘高度丢失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伤椎组1例内固定装置松动,未出现内固定装置断裂,短节段组3例内固定装置松动,3例内固定装置断裂. 结论 经伤椎单侧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能提供较单纯短节段椎弓根固定更好的复位效果和更为坚固的内固定强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后路椎体间植骨辅以短节段复位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自体骨行椎体间植骨,加椎弓根螺钉系统短节段撑开复位固定治疗42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随访12~60个月,定期摄X线片观察其融合率与临床效果。结果所有的患者均在术后12~18个月获得骨性融合,其中32例在9个月后融合。滑移复位情况:36例术后滑移程度小于5%,6例小于15%。临床效果评价:优26例,良16例。结论后路椎间植骨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较好方法,具有神经根、硬膜囊减压彻底及融合可靠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对自2002年5月至2005年6月关节镜下诊断为半月板损伤的102例战士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战士半月板损伤的镜下表现,具有明显不同于普通人群患者的特点,并与特定外伤因素相关联,因此,对战士训练伤的预防,关节镜下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均有重要意义。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02例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认识正常膝关节半月板低场MRI表现,以提高对损伤半月板诊断的正确率.方法 20例正常膝关节按年龄分成五组,观察半月板及关节软骨的信号并测量其厚度.根据正常半月板及关节软骨的低场MBI征像,结合102例战士损伤半月板MBI和关节镜检查的对照研究,参照Stoller半月板退变和损伤的MRl分级标准,拟订了损伤半月板低场MRI诊断标准,即半月板退变、半月板单纯撕裂和复杂撕裂,统计学采用t检验.结果 低场MRI显示正常半月板内线条状高信号,不延伸至关节面或游离缘,半月板和关节软骨的厚度随年龄不同而变化.低场MRI对损伤半月板诊断的正确率为93.14%(95/102).结论 拟订的半月板损伤低场MBI诊断标准具有简单、实用性强的特点,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MRI和CT椎间盘造影对腰椎间盘破裂诊断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比较MRI、CT椎间盘造影(CTD)对腰椎间盘破裂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有慢性下腰痛病史、无典型的神经根性症状和体征、CT平扫和MR检查无腰椎间盘突出征象的16例患者行MR和CTD配对检查;制定统一的CTD分型及阳性椎间盘的标准;观察诱发腰痛与椎间盘内注射对比剂剂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16例(21个腰椎间盘)MR和CTD的配对检查,CTD显示12个腰椎间盘为2型、1个腰椎间盘为5型,合计13个为阳性椎间盘,MRI显示6个腰椎间盘纤维环后方可见高信号区,为椎间盘破裂的间接征象,7个腰椎间盘仅显示退行性改变。结论 CTD是显示椎间盘破裂直接征象的惟一方法;诱发腰痛与腰椎间盘破裂类型有关。常规MRI仅能显示部分腰椎间盘破裂的间接征象,要明确腰椎间盘破裂需行CTD。  相似文献   
9.
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Wallis装置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对2007年8月至2010年6月接受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治疗的4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0例,女18例;年龄40~68岁,平均54.2岁。单节段病变44例,双节段病变4例;其中L3,44例,L4,540例,L3,4和L4,5双节段4例。采用JOA、Oswestry评分标准进行疼痛及功能评价,采用Odom方法进行疗效评估,并摄X线片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48例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采用Odom评估标准:优20例,良24例,可4例。JOA评分由术前的(12.4±2.7)分增加到术后12个月的(26.1±2.0)分(P<0.01);Oswestry疼痛功能障碍指数由术前的(14.1±2.9)分降至术后12个月的(5.5±1.8)分(P<0.01)。腰椎侧位X线片显示神经根管高度和椎间隙后高度术前与术后12个月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可较好地维持相应节段的动态稳定,扩大椎管容积,安全可行,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李战友  潘兵  卢一生  许文根 《骨科》2012,3(4):194-195,202
目的分析脊髓损伤后髋关节严重异位骨化手术治疗的疗效及预防对策。方法对23例脊髓损伤后髋关节严重异位骨化患者行手术治疗。结果所有病例经0.5~11.0年(平均5.6年)随访,髋关节功能主动或被动活动明显改善。结论手术凿除异位骨化结合早期即应常规服用NSAIDS或进行放疗,是治疗脊髓损伤后髋关节严重异位骨化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