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980年Kopecko等人证明了凡是强毒宋内氏痢疾杆菌都含有一个非诱动性的120Md大质粒,它编码宋氏Ⅰ相抗原并与该菌侵入上皮细胞的关系非常密切。用转座子插在大质粒上使其获得抗药性遗传标记,再通过诱动系统诱动,可将此大质粒转移给适当的受体菌株。  相似文献   
2.
以菌体内重组方法将脱失了部分毒力基因片段的宋氏痢菌Ⅰ相抗原质粒诱动到已脱失140Md毒力质粒的福氏痢菌1b中,构建成兼具福氏及宋氏“O”抗原的二价菌株。该菌株不含编码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Tn5;连续传25代仍对宋氏及福氏1b痢菌O抗血清呈凝集反应;质粒电泳图显示该二价菌株拥有供体菌赋予的75Md的质粒带。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对临床分离的肠球菌进行药敏分析,研究其庆大霉素高耐性的遗传学基础。方法 通过电击转化和质粒丢失试验确定庆大霉素高耐性质粒,PCR扩增和末端双脱氧法测序分析庆大霉素高耐基因。结果 确定一庆大霉素高耐性质粒(pG301)及其重组质粒(pG401),PCR扩增出-1.6kb扩增片段,测序结果与6‘-O-氨基糖苷乙酰转移酶-2“-N-氨基糖苷酸转移酶[aac(6‘)-aph(2“)]双功能酶基因基本一致。结论 在所分离的肠球菌中,耐药性相当普遍。庆大霉素高耐基因可位于不可自主接合转移的较小质粒上,在电击转化过程中可发生重组,在此质粒中介导庆大霉素高耐性的基因是aac(6‘)-aph(2“)双功能酶基因。  相似文献   
5.
本文检测来源于新生儿及健康猪的628株大肠杆菌的耐药谱及R质粒。这些菌株对四环素的耐药率最高,人源菌株对氨(?)青霉素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高达67.82%和51.49%。R质粒的检出率在60%以上。多重耐药菌株中R质粒检出率特别高。三耐以上菌株的耐药谱型多以四环素、磺胺抗性为基础,对比过去的资料;耐药类型由四耐已发展到以五耐以上居优势;应引起医务界及社会上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针对性护理对糖尿病新生血管性青光眼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6月-2019年6月的80例行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的糖尿病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进行研究观察,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护理,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患眼眼压情况及出现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实验组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为4例,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为18例,发生率为45.00%;实验组患者眼压控制水平在8~14 mmHg为18例,眼压控制水平在15~21 mmHg为19例,眼压控制水平在21 mmHg以上为3例,对照组患者眼压控制水平在8~14 mmHg为12例,控制水平在15~21 mmHg为10例,控制水平大于21 mmHg为18例,设定眼压水平在8~21 mmHg为控制眼压水平合格,实验组达标率为92.50%,对照组达标率为55.00%。以上数据比较两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对糖尿病新生血管性青光眼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患者预后效果明显,有利于控制患者眼压降低术后潜在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用“鸟枪”法克隆宋氏痢疾杆菌Ⅰ相抗原质粒 pFEG 001,获得13株重组子。将其分别导入宋氏痢疾杆菌Ⅰ相抗原突变株 BW 201~204进行互补检测,发现重组质粒 pBL 108可反式互补于Ⅰ相抗原突变质粒 paW 204,恢复Ⅰ相抗原的表达;该重组质粒中的插入片段分子量为1.0kb。互补结果提示该片段内至少含有1个与Ⅰ相抗原表达有关的基因,据此推测宋氏Ⅰ相抗原的表达受多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8.
致肾盂肾炎大肠杆菌粘附素papG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克隆F13型致肾盂肾炎大肠杆菌 (UPEC) 132株的粘附素基因papG并作序列分析。 方法 根据Ⅰ型papG(papGJ96 )和Ⅱ型 papG(papGIA2 )基因序列设计 3条引物 ,PG2和PG3分别为下游 3’端引物 ,PG1为两型papG上游 5’端共用引物 ,并在各引物 5’端加入限制性内切酶位点。以UPEC132染色体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 ,将扩增产物克隆入质粒载体 ,筛选阳性重组质粒作序列分析。结果 UPEC132株以Ⅰ型 papG引物扩增时为阴性结果 ,以Ⅱ型 papG引物扩增时可获得约 110 0bp的DNA片段。扩增产物经克隆获得阳性重组质粒 pGC39和pGC10 3,对其序列分析显示 papG132编码337个氨基酸 ,与 papGJ96的同源性仅为 4 5 % ,而与 papGIA2的同源性为 98.6 %。与papGIA2比较 ,papG132核苷酸序列 +3位缺失 1个三联体密码 ,并在特异性受体结合域 +49位、+16 0位和PapD蛋白亚单位作用区 +2 72位、+314位存在错义突变 ,此外还存在 7处同义突变。结论UPEC132株的P菌毛不同于相同血清型的UPECJ96株 ,前者为F13型papA与Ⅱ型papG组合 ,后者为F13型 papA与Ⅰ型papG组合。Ⅱ型PapG粘附力较强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宋氏Ⅰ相抗原是由宋氏痢疾杆菌的毒力质粒决定的。应用转座子Tn3和Tn5分别对宋氏Ⅰ相抗原质粒进行转座试验,获得16株Ⅰ相抗原突变菌株,用内切酶对Tn3插入突变质粒进行分析,发现宋氏Ⅰ相抗原质粒pFEG 0011被Tn3插入后,其Sal Ⅰ第1及第2片段均发生插入突变而不能表达Ⅰ相抗原,表明该2个片段均系与Ⅰ相抗原表达有关的DNA序列,由此推测Ⅰ相抗原表达的有关基因可能是分散的或分布较大的范围。  相似文献   
10.
致肾盂肾炎大肠杆菌P菌毛粘附素基因的型别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从基因水平鉴定致肾盂肾炎大肠杆菌P菌毛粘附素的类型。方法 根据P菌毛I型(PapGJ96)、Ⅱ型(PapGIA2)和Ⅲ型(PrsGJ96)粘附素的基因序列,选择非同源区设计合成三对引物。以全菌DNA样品为模板,应用普通PCR和复合PCR技术获得三型papG的扩增。结果 UPEC J96分别产生461bp和258bp的DNA片段;UPEC132和UPEC136均产生190bp的DNA片段。无P菌毛对照株为阴性扩增。复合PCR结果与普通PCR完全一致。PapG132扩增产物的序列分析表明其与PapGIA2之间具有97.9%的同源性,但存在4处点突变。结论 UPEC132株P菌毛粘附素为Ⅱ型PapG,但与国外同型PapG比较,存在基因变异。复合PCR技术用于papG基因分型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