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CT小肠造影(CTE)在鉴别克罗恩病(CD)活动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6月至2021年12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CD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评分将其分为A组(CDAI评分≤220分,缓解期和轻度活动期,31例)和B组(CDAI评分≥221分,中、重度活动期,29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与CD活动分期关联的参数指标。结果 B组肠壁厚度、动脉期肠壁CT值、静脉期肠壁CT值大于A组,出现肠壁分层强化、梳齿征、系膜脂肪密度增加的比例较A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肠壁厚度[OR(95%CI):3.470(1.178~10.223)]、静脉期肠壁CT值[OR(95%CI):1.289(1.067~1.557)]和肠壁分层强化[OR(95%CI):6.784(1.027~44.759)]与CD活动分期具有显著关联性。结论 CTE的肠壁厚度、肠壁分层强化、静脉期肠壁CT值指标有助于鉴别CD的活动分期。  相似文献   
2.
MSCT多平面及曲面重组技术诊断急性阑尾炎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及曲面重组(MPR/CPR)技术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5例临床资料完整的急性阑尾炎患者行CT平扫,16例加CT增强扫描。采用10mm层厚、层距,一次屏气下行全腹部CT扫描,将原始横断面CT图像用2.5mm层厚、1.25mm间隔重叠50%重建,获得轴面源像(ASI),然后将ASI像传输至后处理工作站,用Reformat软件行MPR,获得冠状面、矢状面及任意斜面MPR阑尾图像,在MPR基础上,再沿阑尾走行方向管腔中心划曲线,将沿曲线轨迹分布的体素重组,获得CPR阑尾图像。结果:MPR/CPR阑尾成像成功率为100%,图像直观,能清晰地显示急性阑尾炎及其并发症,诊断正确率达96%(24/25)。结论:MPR/CPR技术可获得良好的阑尾图像,能直观地显示阑尾全貌,诊断准确率高。  相似文献   
3.
磁共振3D FIESTA和3D FRFSE T2WI显示颅神经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3D FIESTA)和三维快速恢复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成像(3D FRFSE T2WI)对12对颅神经的显示,探讨颅神经的最佳MR扫描序列.资料与方法 对5名志愿者和17例主诉头晕、耳鸣和听力下降或丧失的患者采用3D FIESTA和3D FRFSE T2WI两种扫描序列进行扫描,并由两名神经放射学医师根据528支颅神经显示的清晰程度分为以下3个等级:清晰、较清晰、不清晰,前两者定义为显示,后者定义为未显示.结果 颅神经在3D FRFSE T2WI和3D FIESTA的显示率分别为:嗅神经(84%、80%),视神经(100%、100%),动眼神经(82%、100%),滑车神经(5%、39%),三叉神经(100%、100%),外展神经 (45%、98%),面神经(100%、100%),前庭蜗神经(100%、100%),后组颅神经复合体(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70%、100%),舌下神经(7%、86%). 对两种序列显示颅神经有差异者进行卡方检验,除嗅神经和动眼神经的P值分别为0.58和0.009外,其余P<0.001.结论 在显示脑池段颅神经,尤其是细小的颅神经时3D FIESTA 序列明显优于3D FRFSE T2WI序列.  相似文献   
4.
MSCT曲面重建肠管成像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曲面重建(CPR)肠管成像技术在肠道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2例肠道病变患者,十二指肠腺癌3例,空肠脂肪瘤1例,回肠淋巴瘤1例,回肠平滑肌肉瘤1例,回肠腺癌4例,回肠及结肠Crohn病1例,结肠腺癌19例,结肠淋巴瘤1例,直肠腺癌11例。采用10mm层厚层距行全腹部MSCT容积扫描,获得原始数据,用2.5mm层厚、1.25mm间隔重叠50%重建轴面源像(ASI),传输至AW4.0诊断工作站,用reformat软件行局部肠管多平面重建(MPR),获得冠状面、矢状面及任意斜面肠管图像,再沿肠管走行划曲线进行CPR成像。结果:CPR肠管成像成功率为100%,图像清晰,均清楚地显示肠道病变。结论:CPR技术可获得良好的肠管图像,CPR肠管成像可直观地显示肠道病变,是对轴位CT图像一种很好的补充。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磁共振3D-FIESTA联合3D-TOF序列对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3例原发性单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及MRI检查资料,由两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生对3D-FIESTA与3D_TOF序列原始和重组图像进行诊断分析,判断三叉神经桥前池段和邻近血管的关系,并与临床症状进行对照比较。结果所有病例中检出三叉神经桥前池段与邻近血管间存在接触或压迫关系的共有40侧,其中症状侧38例,非症状侧2例;神经血管问存在可能接触的有17侧,其中症状侧11例,非症状侧6例;神经血管无接触的有49侧,其中症状侧4例,非症状侧45例。联合应用3D-FIESTA和3D-TOF序列诊断三叉神经与邻近血管的关系,症状侧与非症状侧检查结果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联合应用磁共振3D-FIESTA和3D-TOF序列有利于提高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责任血管的检出率,可以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诊断、治疗方案制定及预后评估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汤晓明  薛贞龙 《放射学实践》2005,20(10):936-937
病例资料患者,男,33岁。干咳3个月余。体检:一般可,无发热,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气管居中,两肺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实验室检查:红细胞4.51×1012/l、白细胞5.1×109/l、中性56%、淋巴38.6%、血沉2mm/h、癌胚抗原3.29ng/ml、糖类抗原40.0u/ml、C-反应蛋白1.00mg/l。X线胸片示右肺门增大。胸部CT示右侧肺门一椭圆形软组织肿块影,约3.7cm×3.0cm×2.5cm大小,边缘光整,密度均匀,CT值约17HU(图1)。增强扫描:动脉期、静脉期、实质期及延时扫描CT值分别为34、36、40和52HU(图2),纵隔内有多个增大的淋巴结,但直径均小于1.0cm。胸部MR示右侧肺…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3期增强扫描肝动脉期一过性肝脏高灌注异常的CT表现特征及其与基础疾病的关系,探讨其形成机制。方法:对1148例患者行上腹部MSCT平扫后,于肘静脉开始注射对比剂后25、60、180s分别行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平衡期3期增强扫描。结果:肝动脉期发现150例(150/1148,13.1%)肝脏高灌注异常,表现为楔形或三角形、片状或不规则形均匀性高密度区,多位于肝脏边缘部位;部分在门静脉期仍表现为稍高密度区;平衡期均表现为等密度。结论:MSCT3期增强扫描是目前研究肝脏高灌注异常的最佳方法,能够避免肝脏肿瘤和其他病变的假阳性或假阴性诊断和过高估计肝脏病变的大小,有助于判断部分疾病的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8.
9.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换的特征性影像表现及分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苇  李澄  杜芳  薛贞龙 《放射学实践》2004,19(11):814-816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换的特征性影像表现和分型。方法 :回顾性总结 65例梗死后出血性转换患者的MRI表现。其中 5 2例 96人次行CT检查 ,2 3例行MRIGd DTPA增强T1扫描。结果 :脑叶梗死 16例 ,出血位于皮质(14例 )和皮层下白质 (2例 ) ,出血形态主要为脑回状 (13例 )和斑片状 (2例 ) ;脑深部梗死 2 1例 ,出血均位于深部 (2 1例 ) ,其中 2例合并脑室内积血 ,出血形态主要为团状 (10例 )和点状 (7例 ) ;梗死范围包括脑叶和深部 2 8例 44个出血性病灶 ,其中 2 2个病灶出血位于皮质 ,8个病灶位于皮层下白质 ,14个病灶位于深部 ,2例合并脑室内积血 ,出血性病灶主要为脑回状 (2 0处 )和团状 (16处 )出血。结论 :继发出血性转换的影像学表现与脑梗死的范围有密切关系。ECSASS分型对脑卒中预后和临床治疗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脊椎血管瘤的MR表现,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1例患者共15个脊椎血管瘤病灶的MR资料,其中2例3个病灶有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MRI所显示的全部15个病灶中,14个病灶为短T1长12信号,1例为稍长T1长12信号:T1W抑脂序列上15个病灶信号均有衰减,呈等或稍低信号;T2W抑脂序列上15个病灶均为高信号,信号衰减不明显;9个病灶冠状位及矢状位表现为典型的“栅栏状”改变,轴位表现为蜂窝状或网眼状改变;6个病灶表现不典型;2个病变椎体形态稍饱满;3个病灶累及椎弓根。3个病灶CT扫描均见栅栏状及蜂窝状改变。结论:脊椎血管瘤在MRI上具有特征性表现;常规T1W及T2W与抑脂序列的联合应用,对脊椎血管瘤的定性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