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32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吻合器行直肠癌切除太远期效果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蔡成机 《中华外科杂志》1989,27(12):738-740
  相似文献   
2.
自1906年Shears报道了急性阑尾炎与右半结肠癌的联系以来,已有许多文献讨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引起了外科医师的关注。但起因于右半结肠癌特别是盲、升结肠癌的急性阑尾炎,因多有较明显的急性阑尾炎临床表现,多数病人易被误诊为阑尾炎进行治疗,遗漏了结肠癌的诊断,致使治疗延误而造成严重后果。本文旨在通过盲、升结肠癌并发急性阑尾炎病例的临床分析与讨论,以期引起对此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应用管状吻合器施行结直肠吻合术40例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应用 GF-I 型管状吻合器施行的结、直肠吻合术40例.手术指征为直肠和乙状结肠癌29例,结、直肠良性疾患11例.吻合口最低位距肛缘4厘米。合并吻合口漏及出血各1例。除1例术后死于肺功能衰竭外,39例均获随访,有2例吻合口癌复发,1例狭窄。排便功能大多在半年内恢复正常.作者认为距肛缘7厘米以上的直肠癌应用吻合器可保留肛门.  相似文献   
4.
本缝合器设计原理与GF-1型管形消化道吻合器基本相同,而是利用两列交叉排列的钽丝缝钉作粘膜对粘膜全层外翻缝合。动物实验取7条12~15kg杂种狗,不作任何肠道准备,每条狗均用本缝合器作结肠外翻缝合一处,并同时用GF-1型管形消化道吻合器作结肠内翻吻合一处以资对照。术后分别于24、72小时及8、15、35、65、94天剖腹,所有缝(吻)合口均无渗血、裂开、感染或渗漏等并发症。标本均作病理切片检查,在15天以前的各次标本中内翻吻合愈合的程度略优于外翻缝合。但两者愈合过程  相似文献   
5.
我院自1989年2月建立的人结肠癌裸鼠移植瘤模型(CTNM),至今已传27代,传代裸鼠共80只,移植成功率100%。对移植瘤和瘤源作系统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测定其肿瘤组织与宿主血液中的癌胚抗原(CEA)值。并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肿瘤组织中CEA分布。结果显示,移植瘤的形态和功能特性与瘤源基本一致。对荷瘤裸鼠放射免疫显象结果表明:经腹腔内注射~(131)I-CEA-McAb 72h后,肿瘤显象满意,瘤/肠(T/NT)值为4.3,标记抗体能在肿瘤组织中浓聚。  相似文献   
6.
1.大肠癌发病数的变化 1993年巴黎国际癌症研究所报告了1985年全世界大肠癌的发病数为67.8万,比1980年增加了18.4%,占全部恶性肿瘤的9%,在常见恶性肿瘤中列第四位。我国大肠癌的发病数为9.12万/年,平均以每年3%~4%的速度增加,占全部恶性肿瘤的6%,在常见恶性肿瘤中列第五位。据预测,2000年时全世界共有55.63万人死于大肠癌,比1990年增加  相似文献   
7.
普通外科感染的菌种变迁及耐药性检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了解普通外科感染的菌种变迁和耐药情况。方法 分析1993年6月至1997年7月我院普通外科感染患者送检细菌培养阳性的557例。结果 分离革兰阴性(G^-)菌38种1045株(71.4%),其中除最常见的大肠埃利希菌外,阴沟肠杆菌的检出率明显增高,列第3位,革兰阳性(G^ )菌8种418株(28.6%),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分别占第1、2位,粪肠球菌列第3位。阴沟肠杆菌和粪肠球菌系多重耐药菌种,细菌的药敏测定表明:G^-菌的敏感药物为氟喹诺酮类或第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对G^ 菌抗菌活性较高的则是万古霉素、利福平等。结论 当前重视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对延缓菌种变迁和耐药性增长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本院1985年1月~1986年4月收治的18例多发性大肠癌,18例中共有41个癌肿,除1个癌肿是在外院确诊外,余40个癌肿均在本院病理检查确诊。18例中同时癌13例(9.2%)、异时癌6例(3.6%)。 1.分布部位:多数文献强调同时癌的分布具有位于同一部位和邻近肠段的倾向性,并多见于乙状结肠。但本组病例并非如此。对于异时癌的分布部位各家意见不一,有鉴于此,为了减少对本病的漏诊和误诊,必须  相似文献   
9.
10.
结直肠癌浸润转移与癌胚抗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浸润转移患者与癌胚抗原(CEA)的关系.方法结直肠癌患者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27岁~80岁,平均549岁±132岁,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DukesA16例,B20例,C14例,D10例.用RIA测定血清CEA水平,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CEA的表达.结果血清CEA水平及肿瘤组织CEA表达均与肿瘤浸润及转移有关.有转移的患者血清CEA水平(1146μg/L±791μg/L)明显高于无转移的患者(453μg/L±323μg/L,P<001),肿瘤组织CEA表达强度在有转移与无转移患者中亦有明显差异(强阳性率875vs389%,P<001).肿瘤组织CEA表达类型也与肿瘤转移有关,呈胞浆型表达者发生淋巴结转移(541%)及远处转移(270%)明显高于呈顶端型表达者(190%,0%,P<001).结论CEA与结直肠癌浸润转移呈正相关,肿瘤组织CEA表达类型亦可作为一项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