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8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1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合江县川南苗族 2 0 7例 (男 113,女 94 )青壮年进行 73项活体测量 ,结果显示 :川南苗族身材矮小 ,男女性身高平均为 15 4 5 6cm和 14 3 89cm ,83%受检者身高分类属矮或很矮 ;体部垂直高度均偏小。川南苗族偏瘦弱 ,其体部宽度、深度测量及围度测量均偏小 ,体质稍差。川南苗族头长偏小 ,头宽与头高相对较大 ,故 6 8%以上受检者为圆或超圆头型、阔头型也较狭头型为多、 75 %以上为高头型 ;面高与面宽均小 ,面高尤甚 ,75 %以上的受检者属阔或超阔面型 ;鼻部测量值均小 ,6 0 %的个体属中鼻型 ,属狭或超狭鼻型较阔鼻型的略多。两性间各项测量差异显著 ,但具共同体质特征。三年龄组比较青年组头面部与胸部测量值较成年组与壮年组小 ,表明其发育尚未终止 ,但因长度与宽度或长度与高度、宽度与高度均平行增长 ,故头型、面型、鼻型等均无显著差异而三组保持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明确三峡悬棺葬主人与"焚人"在体质上有无共同特征及他们有无渊源关系.方法:按<人体测量手册>的方法测量白帝城博物馆藏三峡悬棺内的两具尸骨头颅92项线距、16项弦、弧、周长及26项角度,计算相应指数45项,着重观察两例头颅的颅型、面型、颌型、眶型、鼻型和腭型;观察非测量性状30项,并着重观察有无"打牙"现象;按Pearson公式计算两颅之脑容量;将观测结果同"焚人"及汉族人颅进行比较.结果:两颅的颅型、面颅测量值普遍大干"焚人"、壮族及汉族人颅;按颅长宽指数两颅均属中颅型、按颅长高指数1例属正颅型,另1例属高颅型,按颅宽高指数1例属中颅型另1例属狭颅型;按全面指数与上面指数两颅面型1例为中面与中上面型,另1例为阔面与阔上面型;按眶指数两例均属高眶型;按鼻指数则两例均属阔鼻型;按腭指数1例属狭腭型另1例属中腭型;按总面角两例均属中颌型、按中面角1例为平颌型1例为特平颌型、按齿槽面角则两例均属突颌型.结论:两颅的特征与汉族人颅相比相距颇远,与"焚人"较近,似可从一个侧面说明三峡悬棺葬主人与"焚人"同属"僚人",但三峡悬棺人颅未见越、濮、僚特有的"打牙"现象,又似不支持其族属为"僚人"的观点.现代西安人比起其它地域的汉族人与三峡悬棺人颅的特点更为接近,有没有可能提示他们在古代有比较亲近的关系,结合三峡悬棺人颅没有"打牙"表现,甚或可以表明三峡悬棺葬的主人有可能就是从甘陕顺汉水南下的廪君人,而非賨人或儴、蜑.  相似文献   
3.
踝前区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大隐静脉切开术及隐神经、腓浅神经阻滞麻醉的顺利进行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在64例成人整尸的128侧下肢观察大隐静脉、隐神经和腓浅神经等结构在踝前的位置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测量大隐静脉、足曳动脉等血管的外径,隐神经等神经的厚度、宽度及深度,它们与内、外踝、胫骨前肌腱等结构的距离及彼此之间的距离。结果与结论:(1)大隐静脉经内踝前外侧上行至小腿,在内踝平面位置表浅而恒定,是理想的静脉切开的部位;大隐静脉距内踝前缘最突出点约1cm,距胫骨前肌腱约1.5cm,且关系较恒定,可以此二结构作为大隐静脉的标, 数情况静脉通过此二结构连线内侧2/5与外侧3/5交点的深面。(2)腓浅神经均于浅筋膜内经踝关节前方下行分布于足背;趾背皮肤,在踝前均行于足背动脉外侧,可用动脉搏动点作为神经阻滞定位标志;多数情况为排浅神经的两终支经踝关节前方下降,故阻滞时最好在踝间连线平面从动脉搏动点进针向外踝方向注药同时阻滞两个终支。(3)排深神经虽然分布于皮肤的范围很窄,但可能与腓浅神经有吻合,故作腓浅神经阻滞时最好同时阻断腓深神经;腓深神经与足背动脉伴行,阻滞时以动脉作标志即可。(4)足背动脉在踝前位置较恒定,恰位于两踝间中点,可作为踝前神经阻滞的标志点。  相似文献   
4.
对53具成人尸体与“超选择性腹部动脉造影”有关的动脉进行测量:测量腹主动脉、髂总动脉、髂外动脉的长度、管径及横截面积;自肥动脉起点至腹主动脉各要脏支起点的距离及各脏支起点间的距离;腹主动脉各主要脏支及其主要分支的长度、管径、横截面积;各主要脏支与腹主动脉纵轴的夹角。这些数据为“超选择性腹部动脉造影”导管的选择、导管插入的深度以及导管插入某动脉分支时动脉开口的寻找等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在 6 4例成人整尸 (男 41女 2 3)的 12 8侧下肢观察大隐静脉、隐神经和腓浅神经等结构在踝前的位置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 ;测量大隐静脉、足背动脉等血管的外径、隐神经等神经的宽度、厚度与深度 ,它们与内、外踝及胫骨前肌腱等结构的距离及彼此间的距离。结果与结论 :1大隐静脉均经内踝前外侧上行至小腿 ,在内踝平面位置浅表恒定 ,是理想的静脉切开的部位。静脉距内踝前缘最突点1cm,距胫骨前肌腱 1.5 cm,关系较恒定 ,可用此二结构作为静脉的标志 ,多数情况静脉经此二结构连线内侧 2 / 5与外侧 3/ 5交点深面 ;足背动脉在伸肌支持带深面且距静…  相似文献   
6.
对四川籍18岁以上正常牙(牙合)汉族人120例(男女各半)按Wylie等的方法测量硬组织经线 ArN距、ArS距、Sptm距、SANS距、SN距、Spg距、上颌长、下颌体长、 S⊥距、ST距、NA距、NB距、Npg距、NGn距、NMe距、下颌综合长、N⊥距、 NT距、全面高、面中1/3高、面下1/3高、面中1/3/全面高及面下1/3/全面高等24项,男性的均值分别为85.41、19.01、18.12、67.78、66. 33、61.37、49.62、79.14、72.72、68.64、1.24、-6 .83、-6.96、-7.99、-10.54、108.86、6.39、2.31、 118.17、53.92、64.25、53.61mm以及0.46与0.54,女性的均值分别为79.25、17.13、17.54、65.47、63.11、58.86、4 7.96、75.21、68.32、64.57、0.95、-6.92、-6.24、 -7.44、-10.18、105.13、5.21、1.40、112.48、51. 58、60.90、8.14mm以及0.46与0.54;按Burstone等的方法测量软组织经线面高、面上部高、面下部高、唇颏高、全上唇高、全下唇高、上红唇高、下红唇高、唇间隙、Stol距、鼻高、鼻长、鼻深、SnEp距、LsEp距、LiEp距、B′H线距、LsS线距、LiS线距、额厚、鼻根厚、鼻底厚、上唇凹厚、下唇凹厚、颏厚、颏下厚与颏顶厚等31项,男性的均值分别为132.93、69.54、63.40 、41.64、22.75、16.27、7.05、11.02、0.19、1.98、 55.96、48.31、15.81、-9.93、-1.60、-0.46、-3.9 1、1.89、-6.55、1.49、-3.28、5.70、6.21、6.71、5 .84、15.16、13.45、13.12、12.87、7.13与9.35,女性的均值分别为126.76、67.25、59.52、37.90、21.62、15. 40、6.78、10.68、0.22、1.97、52.01、44.22、14.1 0、-9.87、-1.78、-0.50、-2.48、1.16、-6.17、1.2 6、-2.40、4.41、5.49、6.26、5.38、14.88、12.74、 13.01、12.72、6.88与8.91.性差、地区差异及人种差异同本研究第一部分角度测量.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 c-fos在大鼠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 ,本研究利用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 2 h后再灌流 0 .5~ 48h制成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了 c-fos的表达特点。结果证明 ,正常组、假性手术组 c-fos在神经元的表达呈阴性或弱阳性 ;再灌流 0 .5~ 48h组 ,胞核呈强阳性 ( +++)的神经元主要位于非大脑中动脉供血区 ,而缺血中心区的皮质、纹状体和视前区呈阴性 ( -)。缺血周边区 ,神经元胞核呈弱阳性 ( +)。正常组未发现 c-fos阳性的胶质细胞 ,假性手术组脑实质内胶质细胞团和侧脑室壁的胶质细胞 c-fos呈强阳性 ,再灌流 3h组脑室壁及深层的室管膜下区和皮质浅层、髓质等处胶质细胞为阳性 ,再灌流2 4~ 48h组缺血周边区和脑实质内的巨噬细胞、活化小胶质细胞呈强阳性 ;再灌流 48h组 ,白质如胼胝体内大量的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呈强阳性。本文结果提示 ,脑缺血时 c-fos对神经元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并且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8.
为了观察脑缺血再灌流时 c-fos和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元表达的时空特点 ,探讨其在缺血性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 ,本研究用阻塞 SD大鼠大脑中动脉 2 h、再灌流 0 .5~ 48h制成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了 c-fos和神经营养因子转化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和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元的表达特点。结果表明 ,c-fos和转化生长因子分布相似 ,正常组无 c-fos和转化生长因子阳性神经元 ;缺血再灌流 0 .5~ 48h阳性的神经元主要位于非大脑中动脉供血区 ,缺血区皮质、纹状体和视前区神经元为阴性。而实验各组对照侧皮质神经元中等阳性。神经生长因子、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缺血脑组织的分布相似。正常组、假性手术组 ,皮质、嗅结节、丘脑和下丘脑等区的神经元神经生长因子、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免疫反应为弱阳性乃至强阳性 ;再灌流 0 .5 h,缺血区皮质弱阳性 ,缺血周边区中等阳性 ;再灌流 3~ 48h,神经生长因子、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强阳性的神经元主要位于非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和缺血周边区。此外 ,对照侧皮质大量的神经元呈强阳性。结论 ,上述资料提示即早基因 c-fos和神经营养因子具有促进神经元存活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早期活化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在局灶性脑缺血性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2h再灌流0.5-48h制成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免疫组化法观察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在胶质细胞的表达特点,结果 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小胶质细胞TGF-β1阴性,再灌注3h组髓质小胶质细胞呈弱阳性,再灌流6-48h缺血区皮质,尾壳核和视前区活化小胶质细胞呈强阳性。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内囊,胼胝体等处的髓质小胶质细胞GDNF、NGF呈弱阳性,再灌流48h位于视前区的梗死周边区活化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GDNF呈中等阳性,再灌流0.5h组视前区的脑膜巨噬细胞NGF呈强阳性,再灌流12h组视前区,尾壳核有少量的活化小胶质细胞呈弱阳性,再灌注24-48h组位于视前区的梗死周边区内层有一圈强阳性的巨噬细胞。结论 活化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强力上调TGF-β1、NGF、GDNF表达且呈明显的次序性,提示缺血再灌流早期小胶质细胞活化对神经元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国家教委正在进行的对各校教学合格评价。是对各校教学工作和各项工作的一次“国家鉴定”。这既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同时也是各校深化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次难得的机遇。作为教学的保障系统——学院后勤在其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我们应紧紧围绕教学评价,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做好后勤保障,为教学合格评价达标作出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