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胎儿纤维连接蛋白(fFN)在广州地区孕妇早产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008年2月至2009年1月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门诊产检或住院的中晚期妊娠孕妇124例为研究对象。取阴道后穹窿分泌物,应用胎儿纤维连接蛋白快速测试条进行检测,同时取样检测白带常规和细菌性阴道病、支原体、衣原体。记录7d、14d、34周、37周内分娩的情况,追踪妊娠结局。分析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124例患者中,7d、14d、34周、37周内分娩分别为2、4、10、18例,其对应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价值、阴性预测价值分别为(7d)100%、77.8%、6.9%、100%,(14d)75%、78.3%、10.3%、98.9%,(34周)50%、78.9%、17.2%、94.7%,(37周)33.3%、78.3%、20.7%、87.4%。排除18例早产后,fFN阳性者23例,其中下生殖道感染者17例,占73.9%;fFN阴性83例,其中下生殖道感染者18例,占21.7%,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出现fFN阳性、有先兆早产症状的患者给予宫缩抑制剂及促胎肺成熟的治疗,取得良好效果。实际发生早产的孕妇18例,约占全部分娩孕妇的14.5%,其中34周内分娩的孕妇10例,占8%,除2例由于分娩时孕周不足28周外,其余分娩的患儿全部存活。结论中晚孕行fFN检测可预测早产,预测早产的阴性预测价值和近期预测价值均较高,但其阳性预测价值和远期预测价值低,其原因与生殖道感染的干扰有关,对fFN检测阴性者避免过度处理,fFN检测阳性者结合临床及时处理。在整个妊娠期间,需连续监测fFN的变化,及早发现异常,对早产进行早诊断,早治疗,减少围产儿的致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0例在我院采用剖宫产进行分娩后存在下肢DVT高危因素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每组45例。参照组给予常规方式进行护理,研究组给予LMWH,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应用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在各项凝血功能指标的比较上,研究组患者与参照组相比呈相对低凝状态,(P0.05)。研究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44%%,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22%;参照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7.78%,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5.56%(P0.05)。结论 LMWH剖宫产术后DVT的预防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保胎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流产和早产的界定在国际上还没有统一,国内以28孕周为分界点,也有些国家以20孕周为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因不明性复发性流产患者给予孕激素治疗、主动免疫治疗及被动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后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原因不明性复发性流产病例,其中综合治疗组(观察组)52例,孕激素治疗组(对照组)50例。综合治疗组孕前及孕早期给予丈夫淋巴细胞免疫治疗,孕早期给予孕激素及免疫球蛋白治疗;孕激素治疗组孕早期仅给予孕激素。追踪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结果给予综合治疗患者妊娠成功率达96.2%(50/52),单纯补充孕激素的患者妊娠成功率为40.0%(20/5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7,P=0.012)。观察组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率为16.0%(8/50),对照组为25.0%(5/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8)。观察组分娩后新生儿Apgar评分7分的发生率为98.0%(49/50),对照组为95.0%(19/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5)。新生儿男女比例观察组为1.27∶1,对照组为1.2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7)。结论给予孕激素、主动免疫治疗及被动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法对于URSA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胎儿纤维连接蛋白(fFN)在广州地区孕妇早产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008年2月至2009年1月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门诊产检或住院的中晚期妊娠孕妇124例为研究对象。取阴道后穹窿分泌物,应用胎儿纤维连接蛋白快速测试条进行检测,同时取样检测白带常规和细菌性阴道病、支原体、衣原体。记录7d、14d、34周、37周内分娩的情况,追踪妊娠结局。分析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124例患者中,7d、14d、34周、37周内分娩分别为2、4、10、18例,其对应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价值、阴性预测价值分别为(7d)100%、77.8%、6.9%、100%,(14d)75%、78.3%、10.3%、98.9%,(34周)50%、78.9%、17.2%、94.7%,(37周)33.3%、78.3%、20.7%、87.4%。排除18例早产后,fFN阳性者23例,其中下生殖道感染者17例,占73.9%;fFN阴性83例,其中下生殖道感染者18例,占21.7%,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出现fFN阳性、有先兆早产症状的患者给予宫缩抑制剂及促胎肺成熟的治疗,取得良好效果。实际发生早产的孕妇18例,约占全部分娩孕妇的14.5%,其中34周内分娩的孕妇10例,占8%,除2例由于分娩时孕周不足28周外,其余分娩的患儿全部存活。结论中晚孕行fFN检测可预测早产,预测早产的阴性预测价值和近期预测价值均较高,但其阳性预测价值和远期预测价值低,其原因与生殖道感染的干扰有关,对fFN检测阴性者避免过度处理,fFN检测阳性者结合临床及时处理。在整个妊娠期间,需连续监测fFN的变化,及早发现异常,对早产进行早诊断,早治疗,减少围产儿的致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胎儿颈项透明层(nuchal translucency, NT)超声检查在早孕期胎儿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104例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诊断NT增厚的孕妇的染色体核型分析资料,回顾性分析胎儿NT增厚、静脉导管血流频谱异常与胎儿染色体异常的关系。 结果(1)9980例孕妇中,NT异常增厚的胎儿共104例,占1.0%,颈项透明层厚度为(3.7±1.2)mm;(2)104例NT异常增厚的胎儿中,有28例胎儿染色体核型异常,包括染色体数目异常22例,结构异常6例,其中前3位为21-三体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和47,XXX;(3)随着NT厚度的增加,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相应增加;(4)NT增厚及静脉导管血流频谱正常预测染色体异常的阳性预测值是20.93%,NT增厚及静脉导管血流频谱异常的阳性预测值是55.56%,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7.07,P<0.01)。 结论在早孕期进行胎儿NT超声检查,NT增厚及静脉导管血流频谱异常联合筛查更能有效筛查出染色体核型异常的高危胎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阴道分娩后出现宫缩乏力的患者,应用不同剂量马来酸麦角新碱注射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6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住院、阴道分娩产后出现宫缩乏力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马来酸麦角新碱单支组和马来酸麦角新碱双支组各32例,观察两组患者产后2小时和24小时阴道出血量、特殊干预情况、用药前和用药后半小时及2小时的血压和心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产后2小时阴道出血量,单支组明显多于双支组[(419.80量,单支组反应)ml vs.(350.94量,单支组反应)ml,P0.05]。产后24小时阴道出血量单支组明显多于双支组[(496.02组意义支组反应)ml vs.(428.59组意义支组反应)ml,P0.05]。两组组内用药前和用药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组发生不良反应3例,单支组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马来酸麦角新碱注射液用于预防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双支剂量较单支剂量效果显著,但用药后可影响血压和心率,需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相对头盆不称(RCPD)因素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VBAC)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0日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住院的剖宫产术后单胎妊娠经阴道成功分娩的765例产妇的临床资料,依前次剖宫产指征分为RCPD组(133例)和非RCPD组(632例),并对两组产妇的各项临床特征进行比较。结果:RCPD组与非RCPD组身高(157.84±4.69 cm vs 159.43±4.95 cm)、分娩孕周(38.1±2.44 w vs 38.70±1.76 w)、第二产程时长(42.14±34.87 min vs 34.00±29.46 min)、钳产助产比例(24.81%vs 14.24%),分娩前后Hb下降均值(17.50±11.78 g vs 15.57±11.81 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CPD组中90例获得前次剖宫产分娩新生儿体质量数据(3311.67±412.26 g)高于本次VBAC新生儿出生体质量(3025.00±560.17 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CPD因素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并非阴道试产绝对禁忌证,合理控制新生儿体质量、适宜的分娩时机、安全有效运用助产技术可促进这部分人群阴道分娩,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